前言
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杨国良
蘑菇的工厂化生产是机械化、空调化、集约化的高级生产方式,使种菇这种农活不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具有了工业化生产的先进性。因此明确,本文叙述词用“工厂”而不用“菇场”。
在蘑菇生产发达的荷兰,隧道发酵(PhaseI、PhaseII)与发菌(PhaseIII)技术的应用,使蘑菇生产出现了产业分工,专业堆肥公司应运而生,蘑菇工厂不再进行堆肥,只专注于蘑菇生产的精细管理,周年出菇8~10轮,采菇2~3潮,一般每轮单位面积产量25~30㎏/㎡。在使用营养添加剂的情况下,每轮单产高达35㎏/㎡,已达到蘑菇理论产率的极限。仅8间菇房×480㎡的家庭式菇厂,年产鲜菇700t左右,平均日产近2t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高。
尽管目前工厂化生产不全部适合于我国国情,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我国“广种薄收”的蘑菇生产必须或者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毋庸置疑,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数十年来发展成熟的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是提高我国蘑菇生产水平的捷径。
本文以回答问题、文图并茂的方式,介绍欧、美国家工厂化生产蘑菇的相关技术,所述内容着重实用性及效益性,指明技术关键及生产结果,以期对我国的实践者有所裨益。
本辑约27千字符,36幅图。后续将陆续发表的还有第二辑“现代蘑菇堆肥场技术问答”(约30千字,配有多幅照片);第三辑“蘑菇工厂建设与管理问答”(约30千字,配有多幅照片);第四辑“现代蘑菇技术研究进展问答”(约50千字,配多幅照片),总字数拟在150千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