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 » 生产栽培 » 正文

    《木耳银耳高效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1-03-17  【来源】:易菇网  【作者】:admin

        栽培种的接种栽培种是直接用于生产的菌种,其培养基的配方与母种基本相同,所用容器也与母种相同。栽培种的接种是把母种转接到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养,选用优质母种,按无菌操作程序进行。接种时先将母种的瓶口移向酒精灯火焰上,去掉盖子或棉塞,转动瓶口,使瓶口的周围都得到火焰灭菌,再用镊子去除母种表面的菌膜,然后用镊子或接种匙取母种块到栽培种的培养基上,盖上瓶盖,贴好标签,于22~24℃在培养室培养。一般一瓶母种可接栽培种40~70瓶(图3.19)。
        银耳的母种只使用菌种的上层部分,越往瓶下部银耳菌丝越少(主要是香灰菌菌丝),接种后影响出耳率。所以在使用银耳母种时,要先把耳芽去掉,然后将上面1/3的菌种搅拌混匀,取混匀的菌种接入栽培种培养基表面即可。用于生产的银耳栽培种使用时同样只取菌种的上层部分。
    (3)菌种污染的原因
        菌种生产中,防止杂菌污染是母种和栽培种成败的关键。造成杂菌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在栽培种的接种块上及周围出现杂菌,而培养基的其他部位未发现任何杂菌,这可能是母种已被杂菌污染。所以要严格检查母种的质量。
    ②瓶(袋)内培养基上、中、下不同的地方均出现杂菌,是由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的。需要改善灭菌条件,改进灭菌方法。
    ③培养基表面出现杂菌,其他地方没有污染。这可能是接种室(箱)消毒、灭菌不彻底,操作工具、手等消毒不严或棉塞太松,使得杂菌孢子从瓶口落入而造成的。
    ④棉塞上出现霉菌,然后蔓延到培养基内,这往往是由于棉塞过于潮湿引起的。
    ⑤菌种在培养后期,有时在培养基的表面出现杂菌,是由于培养室的环境不清洁,空气中杂菌的孢子量过多,菌种瓶的瓶盖或棉塞包扎不紧,杂菌孢子从缝隙侵入,造成培养后期的污染。
    (4)菌种质量检验的目测指标
        检测菌种是为了判定所得的菌种是否为优良菌株;鉴定所分离得到的菌种或引进的菌种是否为所需要的菌种。否则误用被污染了或老化的菌种或用错了菌种,都会对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菌种检验的指标很多,这里介绍一下它的目测指标。以耳类菌种为例:
    木耳原种菌丝白色,后略呈米黄色,似细羊毛状,平贴培养基匍匐生长,菌丝短,前端整齐,生长速度为0.5厘米/天,13~15天长满斜面。菌丝满管后,菌落表面出现污黄色斑块,并分泌色素,使培养基呈浅黄色至茶褐色。菌龄较长的原种,在斜面边缘或底部出现胶质琥珀状的原基。
    毛木耳菌丝老化后,有红褐色、珊瑚状原基出现。
        银耳原种纯银耳菌丝白色,短而细密,菌丝先端生长整齐。在适宜培养基上生长,菌丝体开始呈斜立或直立状,形成蓬松的白毛团,生长速度慢,日生长量为1毫米。培养一段时间后,在白毛团上可分泌白色或黄色水珠,形成浅黄色至黄色耳芽。
    香灰茵茵丝原种菌丝白色,呈羽毛状,短粗,有较强的爬壁能力,生长快,6~7天可长满斜面,3~5天分泌黑褐色色素,使培养基变黑。菌丝老化时,表面菌丝呈淡黄褐色,并出现炭质黑疤圈。
    ……
     
     
    [ 图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图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