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模式及其利弊①间距0.8~1米设置床架,架宽1.2米以下,层高0.5米,长度不限,床架材料用水泥板、竹、木、角钢等均可,负载重量达到每平方米80千克即可,一般可搭设3层,连同地面共可栽培4层。
其次,连同工具等置于室内,使用百病去无踪加敌敌畏喷酒一次,密闭房间48小时,达到杀虫效果。再次,将处理后的麦草或稻草等(统称基料)铺在层架上并进行播种,方法是在床架上铺一层处理土,厚约10厘米左右,上撒一层菌种,铺基料厚15厘米左右,先播种一层菌种后,然后铺一层基料,料面上再播种一层菌种,形成“3种2料”的夹心播种形式,稍压实后料床总体厚度为20厘米左右播完后,料面上均匀覆一层土,厚2厘米左右,上面再用一层塑料膜覆盖整个床架,使其成为人工小气候区,温度计插入料内10厘米用于观测品温。
发菌期间每天至少2次掀开塑料膜通风,以保证草菇菌丝“吸氧排碳”的需要。注意品温达到38℃时,即应加强通风。4~7天就去现,然后,将塑料膜揭去,加大室内空气湿度至90%左右,并打开门窗通风,通风处最好挂上草苦或棉纱布,并将之喷湿,以使通风时进入的空气亦能保持较高湿度,并有定降温作用。该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有效利用设施空间、实施集约化生产、提高设施单位面积投料量和产菇量,并可节省大量人工;但设施投资较高,相对生产成本亦高,只适宜规模化商品生产或半工厂化生产。该室内立体床栽模式,采收完成后,草菇的废料尚可处理后进行双孢菇栽培,具体可参考“双孢菇”内容。
②小拱棚栽培场地提前搭2米高架,栽培南瓜、佛手瓜等长蔓型植物形成绿色棚架,架下建小拱棚,较之露天生产的效果要好得多。首先,建畦床1.2~1.4米宽,翻深0.2米,整成龟背形,畦床两侧修建10厘米宽洇水沟,铺料播种同室内床架栽培;其次,播种后第3天,间隔0.3~0.4米插入竹拱,现蕾后将料面上的塑料膜搭于拱架上,露天棚应再覆2层草苦,荫棚下只覆一层即可发菌期间,除掀膜通风外,应将水沟灌满水,一则降温,二则使床基土壤保持较高持水率。
气温超过35℃时,每天应将草苦多次喷湿。播种后第4天,最迟不超过7天,草菇即可现蕾,此后管理应以通风降温、保湿为重点,阴天或小雨天气及夜间可将塑料膜揭去,只覆草苫,既利通风又有足够的散射光,并能有效地保湿,但应注意大雨天气不可掀膜,晴好天气时,棚温升高很快,注意加厚覆盖物并喷水降温,夜间可将棚周塑料膜掀开约10厘米左右,将洇水沟灌满水使之加强通风的同时保湿并降温。该模式不需设施设备投资,而且具有操作简便、通风良好等诸多优势,但是,占地面积大、受自然温候影响大、虫害发生机会较大等弊端亦较明显。
③沟式平面栽培浓密的树萌下,挖深20厘米、宽120厘米沟槽,灌透水;铺料播种后使料面与地面持平,地沟上方架设小拱棚,具体播种及管理同小拱棚栽培。该种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地温较低、做好水的管理,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④大棚栽培该种栽培方式又可分为平面式栽培、立体式栽培两种方式,各有千秋,随生产者意愿而自由设定。由于立体栽培需搭设床架,成本较高,故实际生产中大多采用平面栽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