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病害:
该类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菌种退化;菌种感染病毒病菌;栽培原料中含有有害物质;菇棚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温度及水分管理不当等。 处理措施:属菌种退化等原因时,该批栽培无法解决,下批需更换菌种。感染病毒病菌的,参看本节上述
(一)相关内容,不再赘述。 查基料中所有原辅材料及用水、工具等有否有害成分,比如喷雾器用于喷施杀菌剂等药物后,未予清洗或没有清洗干净,很可能导致该类病害的发生,需对症处理。 猴头菇子实体呈现“秃头”等,是温度过低或幼菇时喷水使菇体长时间带水所致。
根据猴头菇的特性实施温度管理,勿使过低;注意喷水时不使子实体上形成水滴,一般喷水后应强化通风,使菇体上的小水滴在1小时内蒸发掉。 “只长猴毛,不长猴头”,是栽培场所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所致,可加强通风或强制通风,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并勿使忽高忽低,致子实体生长不匀。 “红色猴头菇”,是湿度偏大、子实体长期带水等原因,尤其在10℃以下环境时,幼菇周身带水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变色。低温条件下,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宁可降低湿度影响产菇量,也要产出高品质的菇品。
病虫害防治要点:
(1)尽量不使用化学药物,尤其不得对子实体用药后再将菇品进行销售。
(2)任何药物都要符合相关规定,比如“绿色食品药物规定”等。
(3)生产期间的自始至终不得使用多菌灵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