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蕈菌文化 » 正文

    茯苓,一曲中药世界的传奇


    【发布日期】:2021-03-09  【来源】:易菇网  【作者】:余显斌
    【核心提示】:1 在中药世界里,每一味药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灵气的,它们有感情,知冷暖,懂得世道人心。否则,柴胡、枸杞、白芷、苍术等药物
          1 
          在中药世界里,每一味药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灵气的,它们有感情,知冷暖,懂得世道人心。否则,柴胡、枸杞、白芷、苍术等药物,文火慢熬,成为汤剂,病人服下,它们就知道病人哪儿不舒服,哪儿需要它们,于是就沿着筋脉血液,一路到达目的地,或保肝胆,或补肾亏,或治头痛,或祛风湿,没有一味药物走错地方,没有一味药物胡跑乱蹿,如果不是有灵性,还能做何解释?
    中医是传奇,是故事。
          中药世界更是一部传奇历史,一片传奇的江湖。
          在这片江湖里,鹿茸是传奇,二丑是传奇,龙骨是传奇,还有一样药物也写就一部传奇。这种药物,就是茯苓。
           2
          茯苓,也叫茯菟,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读在嘴里,有一种平仄感,一种韵味,就如在读着一首唐人的绝句。中药世界里,每一种草木,每一种中药的名字,都是如此,都仿佛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的书生,带着一身的书卷气,一身的翰墨气息,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在中国文化里,一切都讲究诗意,就是药物的名字也是如此。
          当归,多好听,治病,还能治疗人的乡愁。
          乌头,让人想起陌上风韵少年,黑发顶冠,踏青来往,情意绵绵。
          木笔,让人联想到书房桌前,一个人拿笔蘸墨,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的情景。
          至于茯苓,让人想起唐朝的诗歌,想起“二十年中饵茯苓,致书半是老君经”的句子,想象中,诗人的书房在山里,松色入窗,碧色苍苍,诗人一边读着道家经书,一边喝着茯苓茶,那种生活,简直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简直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的生活。
          茯苓是诗歌里的内容,更是一种治病的中药:两者兼顾。
          古代的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茯苓的治病健身作用,在竖行文字里记载道,“茯苓久服之,颜色悦泽,能灭瘢痕”,也就是说,长时间服用茯苓,男子会唇红齿白,目若清水,行走江湖,踏遍千山,如履平地。至于女孩,脸色如桃李,水嫩如荷瓣,回眸一笑,江山失色。这些,也仅仅是说了茯苓的一点养颜功能。其实,茯苓在中药江湖中的作用,是远不止这些的。
          在中药江湖,茯苓是一代奇侠,仗剑高歌,快意恩仇,杀向病魔,书写了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典故。
          3
          面对中药世界,有时,我有些茫然不解,中国的古人,究竟凭借着怎样的责任心,怎样的使命感,竟然在高天厚土之下,在森森万木之中,发现了一种种草木,甚至石头,甚至兽骨,甚至菌类的作用,从而,让它们走入药铺,走进一格格橱柜里,从此,带着一味味药香,带着一种种魔幻般的作用,为世人疗伤治病,为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书写着一部历史。
          古代有扁鹊,有华佗,有麻服散,有其它药物。
          今天,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张伯礼更是用中药抗击新冠,更让中药独领风骚。
          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有人说,这是夸张的。我认为,这不是夸张,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这样带着一种甘愿赴死的精神去尝百草,如何能有一部煌煌五千年的中药世界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大      量地品尝,如何能有这林林总总的药物,出现在《本草纲目》里,出现在今日的处方中?
          中药,耗尽了一代代医者的心血。
          医者,仁心仁术,此言不差。
          中药,也有着一种仁心仁术,茯苓就是其中的代表。
          当人们在古松下发现了这种菌类,当远古的医者,背着药篓,在松树下采回这些菌类,拿回家,慢慢炮制的时候,一味药物从此注定将横空出世,将为这个世界疗病祛疾,将为人们解除痛苦。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发现,也是一种艰难的付出。
          他们将茯苓挖回家,在清清溪流间洗净泥土,放在屋角不通风处,下铺松毛稻草,然后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后上盖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随后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再“发汗”。其间不是一次,是三、四次,以至于茯苓表面皱缩,变为褐色,再阴干,即为茯苓个。将茯苓内部白色部分切成薄片,即为白茯苓;削下的黑色外皮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赤色部分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薄片,即为茯神。
          他们在以心血制药,在慢时光里精心而为。
          这是一种医德,也是一种匠心。
          4
          古代医生大多是读书人,一边读书,一边行医。茯苓大概融入了这些读书人太多心血吧,因此,也就有了读书人的气性,读书人的品格,“味甘、淡,性平”,有着一种儒雅,一种平心静气的特性,无论什么时候,都淡定着,都平静着。
          它就这样,带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走进病人的家里,一副汤头,治病救人,患者痊愈,它长袖一拂,走向远处,回归中药江湖。
          头脑眩晕者,一杯茯苓汤,从此耳聪目明,神清气朗。
          厌食无力者,一副汤头,带着茯苓药味服下,从此,吃嘛嘛消,身康体健,脚步昂扬,有一种立马高山、长啸四海的气势。
          心神不定之人,一副药物,从此神定气闲,谈笑自若,有着一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镇定自若。至于曹操,当年过于多疑,如果时时服用茯苓糕,估计会好一些的,可惜了,华佗不知咋的没给他开上这么一副药物?
          至于茯苓利尿,更不在话下。李时珍在自己的医典《本草纲目》里,就明明白白道:“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西药如双刃剑,能治病,也有副作用,不利于身体,如果它们也是江湖人物,只能算黄药师一类的人物,亦正亦邪,时正时邪。中药大多是草木,是菌类,汲取着雨露和日月精华,大多有益于身体,很少有负面作用,因此只有正,很少有邪,如江湖大侠郭靖一般。
          这,也使得很多中药都可用于养生,茯苓更是如此。
          茯苓养生,可为饭,为粥,为膏,为茶。
          茯苓为饭,当入水泡软,和香菇一起捣成浆,和白亮的米粒一起,入锅蒸煮成饭。饭熟,揭开锅盖,雪白莹润,一缕清香入鼻,吃上一口,舌尖上也带着一种素面朝天的香味,绝少杂味。这样的食物好吃,还健身。常吃此食,人心神清静,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
          茯苓和薏米磨粉煮粥,一片白色,犹如白玉,养眼;入嘴,一股清甜,养舌;吃后养身,能清热,能理脾。
          至于茯苓研粉,和蜂糖搅拌放入铁板上,文火微熬,成为膏状,琥珀色,透明的,吃着很甜,口感很好,可以健脾渗湿、减肥防癌。
    茯苓茶是将茯苓、枸杞、红茶放一块儿,入杯一泡,一片红润茶汤,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意韵,喝着可健脾益肾,可利尿通淋。
          这茶,可在办公室饮用,可在芭蕉细雨的窗下饮用。
          茯苓,就这样在人们的生活中时时隐现着,带着一缕中药的芳香,也带着一种翰墨的气韵,为一个民族健身,也让一个民族时时回望着中药世界的来路,回望着文化的来路。就这方面而言,茯苓还在恢复着一个民族的记忆。
     
          作者:(余显斌,男,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楼1号;邮编:726400)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