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不同来源香菇双-单杂交后代的遗传研究
英文标题 Genetic study on hybrids from di-mon mating of different origins in Lentinula edodes
作者 叶明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物化工系,安徽,芜湖,241000 叶生梅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物化工系,安徽,芜湖,241000 潘迎捷 食用菌遗传育种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1106 马桂荣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陈永萱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江苏,南京,210095
作者简介 叶明(1959),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真菌遗传育种及系统分类研究.E-mail:yeming 218@263.net
刊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发表年份 2002
发表卷号 25
发表刊期 1
发表页码 53-56
关键词 香菇 双-单杂交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酯酶同工酶 聚类分析 农艺性状
分类号 S646.1+2
文摘 采用交配基因型遗传标记的香菇野生株Q与栽培株苏香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体单核体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显著性检验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及CMC酶活力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RAPD结果分析表明,6个杂交菌株在DNA水平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213L?丛从谠??侍宓ズ颂宓脑咏缓蟠?肜丛从阪咦拥ズ颂宓脑咏缓蟠?嬖诓煌?潭鹊牟钜?.酯酶同工酶结果显示,来自孢子单核体的杂交后代比来自原生质体杂交后代的变异程度高.两种不同来源的杂交后代在农艺性状方面具有不同的变异范围.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2000 J1029)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1041112)资助
相关内容
本文引用的论文:
[1]黄年来主编.中国香菇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477.
[2]叶明,潘迎捷,陈永萱.香菇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及其先导核的验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3):37-40.
[3]Khush R S,Becker E,Wach M.DNA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s of the cultivated mushroom Agaricus bispors[J].Appl Environ Micr
[4]Zhang Y F,Molina F I.Strain typing of Lentinula edodes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ssay[J].FEMS Microbiol Lett,19
[5]叶明,潘迎捷,马桂荣,等.利用RAPD技术检测香菇双单杂交后代[J].微生物学通报,2000,4:283-286.
[6]Assigbetse K B,Fernandez D,Dubois M P,et al.Differentia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fectum races on cotton by rando
[7]Molnar O,Messner R,Prillinger H,et al.Genotypic identification of Saccharomyces species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ified po
[8]李惠君.58个香菇菌株的酶谱分析及其鉴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11(4):47-51.
[9]叶明,王和平,潘迎捷.利用酯酶同工酶技术检测香菇双单杂交后代[J].生物学杂志,1999,16(5):21-22.
[10]叶明,潘迎捷,陈永萱.香菇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初步研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9,14(1):49-54.
引用本文的论文: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