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发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采取一切措施创造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就有可能导致菌种过干过湿死亡。但是在发菌期间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些常见问题的原因所在,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提高发菌的效果,增加出菇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一、食用菌发菌期间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在食用菌发菌过程中,一定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菌丝快速健康生长,这样才能缩短发菌期,尽可能地减少病虫害的浸染,从而造成发菌失败或者是最终减产的结果。但是不管如何提高管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总是会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食用菌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生长不良,甚至有可能出现萎缩死亡的情况。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第二,菌床覆土之后,只长菌丝,造成营养过分消耗,从而导致正常出菇的程序被打乱,降低了食用菌栽培的产量。
第三,菌床覆土之后,菌丝不上土,甚至出现料面发黑的情况,造成了食用菌栽培失败。
这三种情形是在食用菌发菌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作为栽培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的话会影响出菇的质量和产量。
二、导致食用菌发菌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讲,如果在食用菌发菌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三种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菌种培养料以及温度、湿度和病虫害控制方面没有做好。当然,出现不同问题的原因可能有所差异,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
第一,菌种问题
如果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选用的菌种出现了老化退化,质量欠佳的问题,非常容易引起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的情况。特别是在受到高温或者高湿伤害,并且携带了一些病虫杂菌时,甚至有可能导致菌种萎缩死亡,所以栽培者在选购菌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第二,培养料问题
如果培养料配置不当,特别是碳氮比失调的话,就容易导致食用菌菌丝不发菌或者是覆土之后菌丝土长以及菌丝不上土等问题,特别是氮素过量会造成原料分解不足或者是腐熟过度,导致速效成分增多,培养料酸化或者产生大量氨气,播种后营养生长快,但是却不利于出菇。如果培养料中水分过大或者过急,也会造成料层与土层菌丝脱节,从而影响菌丝发育,致使料面发黑。
第三,温度问题
如果在播种前料温没有降到30度以下,或者是后发酵不彻底导致堆温升高,甚至因为发病期棚温过高,都会造成高温烧菌的现象,导致菌丝生长困难。如果棚温低于8度以下的话,也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发育。与之相对应的,当播种后料温长时间处于20度以上时,虽然有利于菌丝生长,但是不利于子实体形成,从而影响出菇质量。如果温度高于25度,且保持较长时间,并且通风时间不够的话,同样也会引起覆土调水后菌丝不上土的情况,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缺氧状态,容易导致菌丝活力退化消失,甚至死亡。
第四,湿度问题
正常情况下,食用菌培养料的含水量应该保持在63%~65%之间,如果播种前培养基过湿或者过干,会造成供氧不足,活力下降或者失水萎缩,菌丝吃料困难的情况。播种后如果采取覆膜发菌方式,没有控制好揭膜通风的时间,同样有可能导致菌种水分过多,生长不良。特别是在菌丝长出覆土层之后,如果没有及时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的话,会导致菌丝生长旺盛,过多的消耗养分,阻碍了正常的出菇。如果土层的含水量过少,或者说用水过急过大,水渗入培养料都会导致调水后菌丝不上土。
第五,病虫害问题
在食用菌培养料发菌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病虫害的侵染和破坏,如果出现螨虫和线虫等害虫的话,就有可能导致菌丝断裂,萎缩死亡。但是,如果在料面或者土层上喷药过多过浓,同样也会产生药害,导致菌床看不到菌丝,甚至出现料面发黑的情况。所以这个原因也非常重要,并不是因为害怕出现病虫害,就一味过多过浓用药。
三、如何有效防控食用菌发菌期出现的问题?
第一,选择优质菌种
健康优质菌种是食用菌发菌良好的关键,是种植户能够增加收益的关键,所以,食用菌种植户在选择菌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质量优良的菌种,剔除带有病虫杂菌或者温型不适的品种,老化退化的品种也一定要清理干净。
第二,合理配置培养料
食用菌培养基质的配制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发酵工艺进行,含氮化肥要在第1次翻堆的时候加入,并且在播种前要及时排除废气,并按规定检查酸碱度,要尽可能地避免氮素比例失调,造成含氮不足或者氮肥过量。另外要控制培养料的腐熟时间,避免腐熟过度,速效成分增多,导致菌丝徒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好发酵原料,选择合理配方,并且经过科学而严格的发酵工艺,才能制作出优质的培养基,为高产创造条件,这几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而其中的发酵质量更是关键中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和产量。
第三,科学控制温度湿度
在发菌期间,一定要控制好温度,播种前料温必须降到30度以下,发菌期间棚温不能低于8度。播种以后料温应该控制在20度左右,但是时间不能过长,要注意及时通风。如果在25度以上高温连续调水的话,就必须及时通风,避免让菌丝处于高温高湿缺氧环境。当然,在播种前培养机制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菌丝的生长,所以一定要注意掌握培养量的水分,在第3次翻堆时,可采用摊凉或者加水的办法进行调节。当菌丝长出覆土层之后,要降低温度和湿度,及时喷结菇水,以利于原基的形成。喷水应该尽量选择在早晚比较凉爽的时候,不要选择在中午高温时,而且不能太过急切,动作要平缓。
另外,为了避免病虫害的侵染和破坏,在发酵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发酵工艺进行,尤其是后发酵,对覆土要及时进行消毒,但是喷药不可过多过浓,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的用量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发菌效果,从而提高后期出菇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