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设施出菇管理
01
控制温度
设施栽培平菇、香菇、榆黄菇等品种要根据温度变化及时采取遮放棉被措施,棚室内温度过低时要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以蓄热保温,注意棚室内要匹配生产品种适宜温度范围;平菇、赤松茸气温可提高至25℃左右,一旦温度超越阈值可采取通风降温措施,以维持菌棒正常生理状态;设施栽培羊肚菌处于催菇关键时期,要注意保温,温度控制在8-16℃范围。
02
控制湿度
近期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生产上需注意控制喷水频次和时机。空气相对湿度超过60%时,减少喷水次数;超过80%时要停止喷水,时机要掌握在气温相对较高时进行。
03
注意通风
处于出菇阶段,氧气的含量决定食用菌的商品性,应通过气温相对较高时期加大通风时长和及时采收以维持商品性良好。
04
防治病害、虫害
在病害防治方面,春季为黄斑病易发生季节,要控制环境相对湿度较低和通风良好,生产上在控制好环境参数的同时,可采取喷施漂白粉液以预防的措施。在虫害防治方面,要落实“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物理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可采用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05
防范不良天气
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低温寒潮、雨雪等不良天气对生产影响较大,因此需注意天气预报或不良天气预警信息,做好棚室加固、供电线路检修、排水排涝设施畅通,防止不良天气造成生产危害。
平菇
做好春季制棒生产
01
控制温度
设施栽培平菇、香菇、榆黄菇等品种要根据温度变化及时采取遮放棉被措施,棚室内温度过低时要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以蓄热保温,注意棚室内要匹配生产品种适宜温度范围;平菇、赤松茸气温可提高至25℃左右,一旦温度超越阈值可采取通风降温措施,以维持菌棒正常生理状态;设施栽培羊肚菌处于催菇关键时期,要注意保温,温度控制在8-16℃范围。
02
控制湿度
近期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生产上需注意控制喷水频次和时机。空气相对湿度超过60%时,减少喷水次数;超过80%时要停止喷水,时机要掌握在气温相对较高时进行。
03
注意通风
处于出菇阶段,氧气的含量决定食用菌的商品性,应通过气温相对较高时期加大通风时长和及时采收以维持商品性良好。
04
防治病害、虫害
在病害防治方面,春季为黄斑病易发生季节,要控制环境相对湿度较低和通风良好,生产上在控制好环境参数的同时,可采取喷施漂白粉液以预防的措施。在虫害防治方面,要落实“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物理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可采用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05
防范不良天气
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低温寒潮、雨雪等不良天气对生产影响较大,因此需注意天气预报或不良天气预警信息,做好棚室加固、供电线路检修、排水排涝设施畅通,防止不良天气造成生产危害。
06
规范接种技术
灭菌后的料袋转移至冷却场所,冷却至室温后即可接种。由于生产接种量较大,通常不用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可在生产设施中隔离出一个密闭的接种室即可。接种室及相关用具、材料要严格消毒,消毒后一般需3~4小时方可入内接种操作。接种人员的手和工具等要用75%酒精擦拭消毒。多采用固体菌种和枝条菌种,菌种常温下储藏时间不宜超过14 天,1 ℃~6 ℃储藏时间不宜超过45 天。
07
严格发菌管理
菌棒培养期不需要光照或弱光照。气温较低时期可增加码垛密度以提高发菌温度,控制设施内温度不超过25℃,并监测料温变化,超过30℃时应采取疏散、通风等降温措施。培养料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二氧化碳浓度低于0.2%时要及时通风换气。
羊肚菌
做好林地食用菌管理
01
低温期注意防范大风
当前气象条件下,林地食用菌处于休眠阶段,应注意防范低温期大风吹离覆盖物,导致栽培畦面墒情降低,菌丝发育受损。
02
气温回升适时开展催菇育菇
以最低气温为依据,最低气温提升至5℃以上时,及时给予大水刺激。可采取喷灌或滴灌方式进行催菇。原基形成及分化要注意维持相对湿度80%左右,以利幼菇存活并生长良好。
03
出菇期注意控温控湿
出菇时期温度、湿度变化剧烈,要注意控温控湿,重点防止高温及干燥对生长造成影响,可采取搭建遮阴网等方式予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