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Present and Future of Russula in China
王青云 石木标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中国红菇的研究概况,包括红菇生态、营养和功能性成分、人工培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展望开发利用红菇资源的前景.
关键词:红菇;菌根;子实体;菌丝体
分类号:S64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04)04-0010-03
作者单位:王青云(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广东,广州,510640)
石木标(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广东,广州,510640)
参考文献:
[1]许旭萍,李惠珍,黄德鑫.红菇生态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1,20(2):25-27.
[2]涂育合,陈永聪,郑肇快.正红菇依存森林的群落学特征[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10(2):26-30.
[3]张振核,郑维鹏,伊可儿等.葡酒红菇的生态学研究[J].生态学报,1996,16(2):208-211.
[4]刘云派,刘小珍,吴莉宇.革质红菇营养成分分析[J].光谱实验室,2001,18(5):637-639.
[5]黄德鑫,许旭萍等.正红菇的化学成分的研究[J].菌物系统,1998,17(1):68-74.
[6]高锦明,沈杰,杨雪等.黄白红菇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2001,23(3):385-393.
[7]高锦明,董泽军,刘吉开.蓝黄红菇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2000,22(1):85-89.
[8]王淮滨,杨国华,吴顺华等.苦红菇化学成分的研究(Ⅱ)[J].中草药,1994(7):342-343.
[9]李惠珍,许旭萍,谢华玲.正红菇的麦角固醇及多糖提取法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8,17(4):37-39.
[10]许旭萍,李淑冰,李惠珍等.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有效成份的分析比较[J].菌物系统,2003,22(1):107-111.
[11]李惠珍,黄德鑫,许旭萍等.正红菇的化学成分的研究[J].菌物系统,1998,17(1):68-74.
[12]蔡小玲,章佩芬,何有明等.黑木耳多糖、红菇多糖的降胆固醇作用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3):137-139.
[13]蔡小玲,胡春英,刘茂沛等.红菇及其多糖对小鼠失血性贫血的影响[J].食用菌,2002(1):40-41.
[14]黄福常,莫天砚,刘斌.环境因素对正红菇纯培养的影响及红菇菌剂制备研究[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17(1):40-45.
[15]戴维浩.红菇菌种分离实验[J].中国食用菌,1997,16(5):34-34.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2004 Vol.23 No.4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