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属低温型菌类,菌丝在5—32℃之间均能生长。人工栽培只要能调节适宜的温、湿度,—年四季均可栽培。但通常以8—10月份开始接种栽培,到11月至次年1月开始长菇,在春节前后进入生产高峰,一直到夏季气温高时香菇生长周期结束为宜。
目前栽培香菇常用的主料有木屑、籽壳、甘蔗渣等。现介绍以木屑为主料的栽培技术。
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蔗渣1%、石灰粉1%,清水适量。料水比为1:1.2。配料前先将木屑进行发酵,目的是杀死各种杂菌,然后用筛子将杂物筛出。可在干净的水泥地或木板地上将料拌匀。
菌丝生长时培养基含水量以50%—55%为宜,菌丝生长偏酸性,pH值5.5—6。若配置的培养基偏碱性可加入浓度为3%的盐酸溶液进行调和。由于一般在灭菌后pH值会下降,因此拌料时pH值偏高一点为好。为防止杂菌污染,配制培养基时可加入0.1%的多菌灵。
塑料袋可选用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的长33—55厘米、宽17—33厘米密封好的袋,装前先将栽培袋底角折叠成方型,人工装料要边装边压实,将料装入袋内3/5处即可,一般每个袋装干料1—1.5公斤,装料后套上纸环,用塑料将环包严并扎紧袋口,留好接种口,并塞好棉塞以便接种。
从拌料装袋到灭菌应在6小时内完成。灭菌时袋子要合理排放并留有一定空隙,以有利于培养基受热均匀,防止出现灭菌死角。高压灭菌在0.015兆帕压力下保持两小时。
1.要对整个环境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和来苏儿原液进行彻底消毒。
2.接种的速度要快,以防杂菌混入和感染。
3.接种过程中菌种瓶上口要靠进酒精灯火焰,棉塞拨下时也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过一下,但动作必须迅速。一般菌种离酒精灯火焰6—8厘米。
五、发菌
接种后的栽培袋要及时移入25℃的菇棚或发菌室内上架培养,栽培袋排列要紧密,注意调节温度至25℃,空气相对湿度70%。要使里外、上下接受空气、温度均匀。若发现培养基中有红、黄、绿、黑等斑点应及时捡出。
六、翻堆、刺孔
当菌落直径长至8cm~10cm后第1次翻堆,脱去外套袋或地膜,接种口朝外,按“井”字形摆放,行间距30cm~40cm;
当菌丝长至菌棒的二分之一时,第2次翻堆同时刺小孔,在菌丝四周末端2cm以内刺孔10个~15个,孔径0.2 cm~0.3 cm,孔深1.5cm,刺孔后菌棒按“二三二”井字型摆放;
当菌丝布满全袋,有部分原基(瘤状物)形成后,第2次刺孔,孔径0.5cm~0.6cm,深度达到菌袋的三分之二,刺孔后菌棒按“二二”井字型形摆放,行间距60cm,高度不超过8层。
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温差8℃以内刺孔。
七、菌丝转色
菌丝成熟脱袋后,要使其全面接受空气、光照,使培养基的温度和营养成分发生变化。促使菌丝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此时表面菌丝倒伏形成薄的菌膜并分泌色素,菌丝慢慢由白色变为粉红色,再变为棕褐色,最后变成似树皮状的褐色菌膜,气温可调至15—20℃,空气相对湿度85—90%,同时加强光刺激,以加快转色。
八、脱袋出菇
—般从接种60—90天的栽培袋,菌丝长满整个袋后即开始收缩,当培养基与塑料袋出现空隙时便可脱袋出菇。
脱袋时将袋口解开,扒开塑料薄膜。根据菌丝成熟情况确定脱袋的多少。如果整个菌袋菌丝体都膨胀的可将整个袋脱去;如果只有一半膨胀垄起的可只脱去一半塑料袋,待菌丝长好后再脱去剩余的塑料袋。这时气温不宜超过25℃,以22℃以下较好。菌筒排在菇床上和水平面成70—80度斜角并盖好薄膜。
九、催菇管理
进人出菇阶段,香菇必须在温、湿、光照有变化的条件下才能结实。此时必须人为创造冷热、干湿、明暗的不同环境来刺激菌丝,使菌丝不断分化膨大而形成原基。
十、出菇
香菇子实体成熟大约需7天时间,这个时期的管理应做到:
1.控制室温15℃。
2.进行干湿交替冷热刺激。
3.保持空气的相应湿度90%左右。出菇期间应将菌块作“人”字形排放。一般一次接种能长三茬菇,三茬菇后菌块进入零星出菇时期,一个生长周期便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