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入与产出
香菇种植大棚可用10年,年均折旧价格0.5万元;每棚上架香菇菌棒1万棒,按照每个菌棒成本4元,则每棚菌棒费用4万元;每棒香菇平均产量为1kg,批发价格8元/kg,每棚香菇可售价8万元;除去菌棒与大棚费用4.5万元、人工及病虫害防治等费用1.0万元,每棚平均可收入2.5万元;如果政府按一半菌棒费用给予补贴,每棚纯收入可达4.5万元。
2 单位土地产值
单棚占地面积334㎡,产值约8万元,折合每亩总产值约16万元,除去每亩菌棒费用8万元、大棚折价1万元、人工及病虫害防治等费用2.0万元,亩纯收入约5万元。
3 社会与生态效益
塑料大棚香菇反季节栽培充分挖掘了华池县部分区域自然条件优势,通过合作社带动,为食用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探索了经验,积累了技术基础,为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标准化种植,提高了食用菌产量、品质和效益,实现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菌棒产后沤肥充分还田,推动农业逐步向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可循环方向发展。
1 品种选择
香菇品种依据出菇温度分为高温型(15~25℃)、中温型(10~20℃)、中低温型(5~15℃)和广温型(8~28℃)4种类型。目前生产上比较常用的成熟品种有长季节晚熟的808、215,短季节早熟的238、0912等。
2 栽培设施与季节
在海拔2000m以上地区,宜选用塑料大棚或者简易菇房越夏栽培,10—12月播种,次年4—10月出菇;海拔2000m以下地区多选择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型栽培设施春秋栽培。春栽:3月下旬—5月下旬播种,8月下旬至次年3月出菇。秋栽:8月中旬—9月下旬播种,11月下旬至次年5月出菇。春、秋香菇栽培工艺流程具体分别如下:
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转色——出菇管理——采收销售}。
母种——原种——栽培种接种——{菌丝培养——转色——出菇管理——采收销售}。
3 菌棒制作
3.1 原料选择
主料:木屑,有栎木木屑以及就地取材的其他阔叶树木屑。其木质素含量高,新鲜、质地坚硬,颗粒长度为4~8mm。辅料:麸皮、米糠、石膏等。
3.2 培养料配制
最适配方:木屑78%~80%,麦麸18%~20%,石膏1%,糖1%。麸皮是最佳单一氮源;适量添加玉米粉,可促进发菌、转色,还可以起到增产的效果。规模化生产中可不添加糖。栽培料要求新鲜、无霉烂、无变质;拌料前先在晴天太阳光下将原料曝晒2~3d。
3.3 拌料
先把木屑加辅料干拌,再加水搅拌,以含水量55%~62%、pH值6.0~6.5为宜。尽量用拌料机搅拌,适当增加拌料时间,可把木屑的锋尖揉搓变为盾形,减少微孔。要求随拌随装,防止酸化。
3.4 装袋制棒
用装袋机进行装袋。菌袋规格分为:15cm×55cm、17cm×58cm、18cm×60cm,菌棒质量为2.0~3.0kg。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菌袋。
3.5 保水膜袋的应用
优点是保水、免割。保水膜袋可以减少喷水次数,保持菌棒湿润,且注水容易,菇体含水量低,有利于培育花菇。越夏时还可减少菌棒菌丝因缺水死亡的几率。
3.6 灭菌
装袋后及时灭菌,防酸化。根据不同菌袋质量、灭菌方式、菌棒摆放方式(井字型、一字型堆码、装箱)等,灭菌温度设为100、108、112、116、118、121℃等。例如,设常压灭菌95~100℃,16~18h以上,有保水膜的灭菌时间为18~20h;高压灭菌121℃,2~8h,再冷却到18~20℃备用。
4 接种
无菌环境是提高接种成功率的重要保障。接种室一般8~10㎡大小即可,要求清洁、卫生、通风,室内温度10~20℃。
4.1 接种穴数量和接种量
依据栽培季节、接种环境和菌丝培养条件综合确定。秋栽大袋发菌时间短,可采用单面双行8穴接种法(每行4穴),每袋接种量50~60g;秋栽小规格菌袋常采用单面4穴接种法。
4.2 接种方式
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分为人工接种(人工打孔,手工接种)、用具接种(木棒或手持砂轮机加螺旋接种转头)、全自动工厂化流水线接种(固体自动接种机、4人1台)。
5 养菌
适宜温度20~23℃。满袋前(30~35d),在黑暗环境条件下培养,采用层架或地面井字形堆码。保持通风,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2500~3500mg/kg,湿度保持在60%~70%,7~10d翻堆1次,及时挑出杂菌感染袋进行处理。
接种后至菌丝萌发前,注意保湿、防尘,采取套外袋或覆盖塑料薄膜等措施促进菌丝萌发。为增加氧气促进生长,需及时套袋、刺孔(增加氧气、促进菌丝生长和转色)。
可采用3层袋栽培法:接种穴菌丝相连时脱去外袋,菌丝长满转色时刺孔,刺孔深度3cm左右,刺孔直径3mm左右,每袋刺孔50~80个。
6 转色期管理
转色环境温度保持在18~22℃,每天通风1~2次,逐渐增加到3~4次。拉大干湿差,增加空气湿度至55%~75%,见光培养(散射光光照强度1000lx左右),保温保湿,时间60~70d。建议采用褐色菌膜,以保持调温、保湿、隔热、抗杂菌作用。
7 出菇管理
催蕾(三要素:温差、湿差和震动刺激/轻轻拍打),变温结实,拉大昼夜温差(10~20℃),最低温差8~1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要求氧气充足,散射光照射,确保出菇并正常生长。
8 采收
8.1 采收标准
在子实体七八成熟,菌盖下内菌膜开始破裂,菌盖未完全伸展,边缘内卷呈铜锣状,菌褶由白色转为褐色,即可采收。采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过迟影响品质。
8.2 采摘技术
采摘时,左手拿菌棒,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紧菇柄,从基部轻轻拧下即可。清除菌棒残留菇脚,防霉烂。
根据气温变化分批采摘。气温低时生长慢,可适当延长采收期;阴雨天宜提前采摘稍嫩菇,不采过熟菇。鲜菇要小心轻放,防治挤压损坏。最好按大小、等级分级存放。为提高品质,采前须停止喷水,以防止菇体含水量过高,菌褶褐变。
9 养菌期管理
温度保持在15~25℃,定期浇水,防止表皮过干,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光照强度300~500lx。定期通风,防止高温,根据品种差异,一般养菌期为7~15d,菌丝即可充分复壮生长,4~6d后出第二潮菇。
10 转潮管理
补水。每茬菇采收完,养菌7~15d后补水(待采菇留下的凹点菌丝发白)。水分补到初始菌袋质量的75%,或者上潮菇出菇前质量的80%~90%。阴雨天、夜间、水温低时补水效果
较好。注水(针注、高压、抽真空)、补水后菌棒掉头放置。
催蕾,保湿,出菇。要求温度为10~2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充足的氧气,进行散射光照射,直至采收。一般一个生产周期可产菇4~5潮。转化率90%以上。
11 注意事项
11.1 湿度
在配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控制培养料的湿度,水分含量既不能过高也不可过低,否则影响出菇。出菇期对空气湿度要求高,不能直接向菇体喷水,否则会闷死部分分化阶段子实体,甚至还会影响部分生长发育阶段子实体。
11.2 污染棒
若棚内出现个别烂棒,一定要及时取出,用塑料袋装好移至棚外进行处置,同时用生石灰消毒棒穴。烂棒区的小面积污染棒可以采用药剂注射法进行防治,药剂选择1000倍液特克多或1000倍液抑霉唑,治好的菌棒方可重新入棚出菇。若烂棒区是大面积腐烂的菌棒,则要烧毁或进行深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