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云南、福建、湖南、贵州等地,野生茯苓的主要产区在云南,家种产区则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其中以安徽、湖北产量最大,安徽大别山区茯苓资源丰富,每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0%,为全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
栽培技术
(一)备料
冬伐为春季栽种备料,夏伐为秋季栽种备料。
椴木备料:将松木椴木(马尾松最佳)“削皮留筋”,锯成40cm左右的椴木;椴木堆码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晒干。最好堆成“井”字型。需特别注意椴木必须晒干,以防腐烂和虫蛀。树蔸备料:将松树蔸周边灌木、杂草、石块清除,铲去表土;进行防白蚁处理(挖出蚁穴);找出松树蔸的主根所在,对各个主干、侧枝进行削皮。
(二)选地与整地
选地:海拔在200~800m最适;苓场要向阳、沥水;疏松的沙质土壤,切忌碱性;不宜选用冷空气下沉的山谷、洼地等,防止冰冻及霜坏;场地四周不应有较多水田或沼泽的地方,防止蜗牛、蛞蝓等造成病虫害。
整地:及时进行挖场翻耕处理,且苓场后经过霜冻和暴晒后,杂菌和害虫减少;开排水沟,利于排水;在下种前1个月,再进行第二次翻耕。忌连作。
(三)下窖
下窖前先把主料(树干)、副料(树根)、次料(树梢),大小都要搭配均匀。大料放底层,料放上层,按上二下三摆放;直径较粗的或树蔸等松材,一窖一根(个);研究表明,使用松木圆饼拼接起来也可种植茯苓。
(四)接种
时 间: 一般在5月中旬,晴天;
接菌量:椴木15~20 kg/袋;树蔸一般用3~4袋;
接种方法:
椴木:椴木顶端(斗引法),或贴放在椴木侧面(贴引法),或垫放在段木下面(垫引法)。
松蔸:树蔸顶端接菌法、树侧根夹种法、树蔸根下垫种法。
将菌种袋侧面划破,然后将其暴露的部位贴合在需要接种的部位,沙土将菌袋固定好。盖上9~10cm的土。
一般松树蔸较大,应多使用几袋菌种,亦可先菌丝引接种,再使用肉引定植。可防止“跑苓”现象。
(五)栽培管理
“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才是最关键,茯苓怕涝怕干。
修沟排厢:水的管理是茯苓栽培中的重要工作在栽培场四周修建环形排水沟,用于排水防渍;也可便于管理人员观察、管理及采收。
保湿抗旱:应灵活掌握覆土厚度,春季湿度相对较大,覆土可适当薄一些;夏秋季节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时,覆土应当厚一些。如发现茯苓菌核核内白色,表皮黄色,苓个较小且不长,就表明已经缺水,此时可在窖顶加盖松针、松叶、松树枝、遮阳网等遮阴。长时间下雨可采用覆盖薄膜防水。
查窖补种:接种后7~15 d ,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查看茯苓是否成活,菌丝是否蔓延到椴木或树蔸上,并做好记录标识,以便于及时查缺补漏。在接种后一个月进行第二次检查,如见松材内皮已经起了白膜或接种处已经泡枯,则表明菌丝已经向蔸内生长,接种成活。
在检查菌种时若发现菌种没有成活或菌种有污染,要及时挖出已坏的茯苓菌种,同时把土扒开在阳光下进行暴晒,新另选一处开新口补种。
覆土掩裂:秋季干冷季节应适当培土。若窖内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茯苓菌丝的生长则会收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情况应依照干旱情况予以适当加厚土层的覆盖。随着结苓和茯苓菌核的不断增大,覆土层不断开裂,应当及时多次覆土掩裂。防止高温季节的强烈阳光有时候还会灼伤菌核,造成烂苓。
(五)病虫害防治
烂腐病:主要表现为菌核表皮有病灶与破口,病区菌核先是软化变黄, 随后萎缩,流出黄色带臭味粘液,菌核凹塌畸形。
主要原因:茯苓菌核形成或开始时期覆土不合理(气温忽高忽低) 多雨潮湿排水不良等因素
防治:关键在于结苓的初期,应当采取覆土加厚,使土温不受气候影响;开好排水沟,防治积水;及时松土,防止不透气。
白蚁(散白蚁,家白蚁,黄翅土白蚁)防治:能否防治得住白蚁,是茯苓栽培者能否成功取得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
选地规避:选苓场时避开蚁源;清除腐烂树根,彻底翻晒苓场。
物理隔离法:苓地周围挖一条深50cm、宽40cm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或将臭椿树埋于窖旁。
挖巢法:找到蚁巢便能彻底消灭白蚁(此法容易遗漏)。
诱蚁法: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埋人松木或蔗渣,诱白蚁入坑,每月查1次,见蚁就杀死。
采收加工
(一)茯苓成熟标志
①培养料营养基本耗尽,颜色由淡黄色变为黄褐色,材质呈腐朽状。
②菌核外皮颜色开始变深,裂纹渐趋弥合(俗称“封顶”)。
③茯苓场已不再出现新的龟裂纹。
注意:
1、茯苓应多次采收,取大留小。
2、采挖时,尽量保持茯苓个体的完整性。
(二)加工
现有产地加工模式:
鲜茯苓采收—发汗—剥皮—切制—干燥;
鲜茯苓采收—发汗—蒸制--剥皮—切制—干燥;
鲜茯苓采收—蒸制—剥皮—切制—干燥;
鲜茯苓采收—剥皮—切制—干燥。
加工工艺研究:
茯苓片加工工艺:鲜茯苓—发汗—去皮—切制—干燥。采挖新鲜茯苓,洗净,堆积在阴凉处,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发汗3天,削去皮,用茯苓切片机,切制成4mm片,阴2天后,烘房中50℃烘干或晒干。(不易翘片)
茯苓块(丁)加工工艺:鲜茯苓—发汗—蒸制—去皮—干燥。采挖新鲜茯苓,洗净,通入蒸汽,蒸制90min,趁热削去皮,使用手工或茯苓切丁机切制成块状(丁),阴2天后,烘房中50℃烘干或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