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蕈是国内近年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似竹笋般的清脆、猪肚般的滑腻,被誉为“笋菇”和“猪肚菇”。该品种实体较大,菌盖直径4~25厘米,单朵重300~500克,每平方米产量达40多千克,比常规品种产量高得多,适宜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栽培。大杯蕈的上市可以填补食用菌生产淡季的市场空缺,售价高,每千克在15~30元之间;品级好的可以达到每千克50~60元乃至更高,比传统食用菌更具有经济价值。目前市场货源紧缺,需求量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大杯蕈种植技术如下。
菇场要求
一般宽6~8米,长12~30米,边高1.5~1.8米,中间高2.5~2.8米,畦式0.8~1.0米,沟深0.4米。在棚两端各开一扇门和几个通风窗,两侧也开若干通风窗,窗宽为0.4米,高0.45米,大棚宜按南北走向建造,以利棚内温度均匀。
原料要求
麸皮、糖、轻质碳酸钙石灰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水等。
制袋工艺
培养基推荐配方:干杂木屑49%、棉籽壳29%、麦麸20%、糖1%、轻质碳酸钙1%或干杂木屑39%、棉籽壳34%、麦麸22%、玉米粉3%、糖1%、轻质碳酸钙1%。将备种料混合拌匀,培养料含水量应控制在60%~65%,pH值为7.5~8.0。培养料装到塑料袋中,压实,密实适中,上紧下松,中间打穴。采用17厘米x33厘米x0.005厘米聚丙烯塑料栽培袋,每袋300克。将装完料的塑料袋后套上套环,塞上棉花或无棉盖。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常压灭菌将栽培袋放置于周转铁筐内,移到灭菌锅(池、箱)内。周转铁交错叠放,中间留有间隙蒸汽。关闭锅(箱)门或盖实罩盖物,升温至100℃,维持14小时左右。灭菌后的栽培袋移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冷却,待冷却至手摸过去不烫为止。用栽培种接种。菌种的菌龄应使用菌丝满袋(瓶)后一周左右的菌种。接种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每瓶(袋)栽培种接50~60袋栽培袋。培养室应预先清洗消毒。接种后的栽培袋排放黑暗或微光的培养室内,温度保持在25~28℃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不宜大于75%。接种后一周应检查栽培袋,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污染袋,则应及时将其清理出养室。此后,再做1~2次的检查。将长满菌丝的袋移入栽培室开袋覆土出菇。
栽培管理
喷水量应根据菇大小、土的湿度和气候如何具体掌握。一般菇多喷水就多,菇少喷水就少;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根据不同阶段菇,每潮菇前期通风少,后期多,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气温高于32℃,应在早晚风喷水;低于23℃应中午通风、喷水。
采收管理
采收后应清理留在土中的“菇脚”,老化菌丝,整平料面,停水3~5天,让土面菌丝恢复后再喷水,控温、控湿、控光照,促使原基形成。大杯蕈可采收3~4潮。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