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食用菌-科普】 出菇好不好,发菌是关键。香菇发菌期如何管理?


    【发布日期】:2025-03-06  【来源】:农技协科技小院建设者  【作者】: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张勇 李青 王术荣
    【核心提示】:本文详细介绍了香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包括发菌期的定义、温度管理、光照、空气和湿度管理等方面。文章强调了温度控制的重要性,介绍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菌袋的管理方法,以及烧菌现象的识别与预防。同时,还提供了刺孔增氧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旨在帮助种植者确保香菇发菌期的顺利进行,为后续出菇打下良好基础。

    出菇好不好,发菌是关键。香菇发菌期如何管理?

    (一)哪个时期是发菌期?

    香菇发菌管理指从接完种到香菇菌丝长满料袋并达到生理成熟这段时间内的整个管理。

    发菌期一般指的是菌袋培养期,也就是接种后菌丝长满袋的时期,是发菌管理的第一个关键期。

    (二)发菌期最关键的温度问题如何解决?

    温度是发菌管理的关键工作,要随时观测,不要使菌温超过28℃,也不要低于20℃。

    接种后把菌袋放在提前打扫干净并消过毒的房间发菌,使香菇菌丝尽快在袋内培养料上萌发、定植、蔓延,经45~65天长满菌袋。在发菌期菌袋排放以“井”字形为主,6~8层,如果气温低于20℃,可堆成顺码式,以提高菌温。气温太低可覆盖塑料薄膜、保温被之类。为使菌丝生长均匀和检查发菌情况,还必须进行翻堆,一般10~15天翻堆1次。无论以哪种堆叠形式发菌,最重要的管理是必须经常观察温度,使袋内温度在24±2℃。过高或过低,都要及时进行调节。

    达到或超过42℃时即形成严重烧菌现象。这种烧菌是最为严重的,发生过烧菌的基料,即使再重新播入菌种食用菌的菌丝也不能生长。

    中度烧菌经过了38℃左右的高温,出菇表现为难以现蕾、幼蕾死亡等。横向切开菌袋即可发现,菌柱周边1~2厘米厚度为正常白色菌丝,形成一个明显的白圈,圈内基料含水率较低,菌丝稀疏、发暗,基料较酥、松、散。

    轻度烧菌在低温季节菌袋内温度一旦达到35℃,即可发生该现象,但却极易被忽视。菌袋表面无任何异常,重量与正常菌袋基本持平略偏低,横向切开观察,仅在菌柱内心直径约5厘米左右有松散现象。出菇表现为现蕾偏迟,蕾量偏少,死蕾量较正常偏高,第二潮菇迟迟难以发生,即表现为转潮慢。菇农多认为是菌种问题或者是病害,其实不然,是由于烧菌后造成菌丝活力差、抗性差,第二潮菇出后很可能会有病菌趁虚而入形成浸染,尽管后期表现为浸染性病害,但其诱因却是烧菌。

    为使菌袋内温度过高,接种后应监测温度变化。尤其播种7天后,气温变化较快,一旦达到30℃,即应迅速撤掉覆盖物,并按“上下换位”的模式进行倒垛,待菌袋内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重新覆盖,重复管理操作。

    (三)发菌期光照、空气、湿度管理措施有哪些?

    香菇菌丝生长期不需光线,因此要注意蔽光。培养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香菇菌丝在培养料中生长,同样需要氧气,为了给袋内培养料中补充氧气,在香菇菌丝生长期要对菌袋进行3~4次刺孔增氧工作。第一次刺孔在接种后15天左右,此时菌丝圈已长至8~10厘米大小,可在菌丝圈内1厘米处刺4~6个小孔;第二次刺孔在菌丝圈相连时进行,刺孔数可多一些,粗一些,深一些;第三次刺孔时间是当香菇菌丝长透整个袋内培养料时进行,可刺40~60个。为提高纯菌率,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室要保持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下。南方如遇连阴雨天,要用生石灰除潮。

    在此,山西科技小院特别提醒北方地区发菌期防范烧菌。烧菌会引发诸如幼菇死亡、出菇困难甚至不出菇等问题。综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冬季烧菌最可能的原因是疏于管理导致的菌丝温度过高。同时,必须注意过低温度对菌丝和后期出菇的影响。尽管适当的低温菌丝更粗壮,但温度过低会会导致菌丝生长缓慢、稀疏,发菌期延长,延后出菇期、降低产量,不可大意啊。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