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稻麦秸秆屑栽培香菇研究课题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号为913113024) 成果完成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技术负责人:杨瑞长组织鉴定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鉴定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鉴定时间:1994年11月14日成果内容:(1)该项技术以稻麦秸屑为原料,砻料、麸皮(或米糠)、木屑(或棉籽壳)、糖、石膏为辅料,经过配方试验,确定了四个配方较好,如a、稻麦秸屑43%+麸皮15%+木屑10 %+砻糠30%+糠1%+石膏2%;b、稻麦秸屑59%+稻(麦)秸杆(3cm长)段23%+麸皮15.4%+ 石膏2%+糖1%;c、稻(麦)秸屑53%+砻糠20%+麸皮15%+木屑10%+糖1%+石膏2%;d、麦稻秸屑(各半)53%+砻糠20%+麸皮15%+木屑10%+糖1%+石膏2%。每袋收鲜菇136。67 克(头二批)。(2)在上述配方基础上,经香菇7402、8001、82-2、农1、农2、Cr02、苏香中 8号、11-160、10-960等品比优选试验,其中82-2、Cr02、苏香、农2、中兴8号菌株,均能生长良好,达到接近木屑麸皮培养料的产量。(3)种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火柴杆粒(米粒大小种较好,播种后吃料快,生长优势,杂菌感染率低,木屑种次之,麦秸屑最差。(4) 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确认菌袋栽培最符合国情,其成品率、减少杂菌率、提高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都比床栽和箱栽高。综上所述,稻麦秸屑袋栽香菇的技术要点如下:(1)优选能在稻麦秸屑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形成子实体,优质高产菌株。(2)按照C/N=40-60,木质纤维含量35-45%,装袋后料的容重为0.200克/cm3左右,含水量60-63%等标准,以稻秸屑为主料配制培养基。(3)采用木粒麸皮种制作原种,稻(麦)秸屑为主料制作栽培。(4)菌丝培养可以恒温,也可以自然气温。(5)栽培管理:菌袋转色好,料块未收缩者,采用环割平面栽培管理;如菌袋未转好色,早生菇就要采用全脱袋保湿促转色,同时长菇的栽培管理。成果应用及应用效果:(1)由于我国稻麦秸秆分布盛广,数量多,年年取之不尽?以1992 年为例年产稻麦秸杆36026.91万吨,其中以10%用于生产食用菌,可产鲜菇900.68万公斤,产值5404.08万元,盈利2161.64万元。可大大提高稻麦秸的价值。有广泛推广的应用意义。由于技术负责人退休了,没有去组织推广。这一转化性极强的成果技术,有待社会同行推广应用。技术负责人愿为社会服务。联系地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邮政编码:201106 电话:62418660-92 联系人:杨瑞长、黄渭苹。获奖情况:由于该项技术未组织推广,也就没有申报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