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选择:地势平坦,顺水流方向做床,床的表面必须做平坦状。
二、作床:1、土质粘重地块,距地高8—10cm,宽1.5米,长度最好不超过30米的床。床与床之间过道20cm宽。
三、床面消毒,用5%的灰水喷洒床面,然后盖上地膜开始摆代。
四、验袋。质量好的菌袋直接运往场地。有少量污染的菌袋单独摆放,单独管理,放在最后开口。
五、菌袋消毒。采用1—3%的白灰水对整菌袋浸入白灰水中消毒,然后捞出菌袋控干。
六、留口:要用V字形斜线留口字法,斜线长1.5cm,宽2cm,深度0.7cm,每袋大约留口9—10个。(注意:菌袋与培养料脱离部位处坚决不能留,因在留口容易进水污染。)口与口之间呈品字形排列。然后倒立菌袋进行摆放。
七、排放催芽。(一)选取二合一床排放法,即将两个床的菌袋放在一个床内进行出芽管理。二合一床摆放每平方米放45袋。袋与袋之间距离要均匀。摆放完毕后,上盖塑料薄膜,此后进入芽期管理。
(二)芽期管理。开口后的菌袋进入芽期管理阶段,此期不可向袋上浇水。应注意床内的温度和湿度、通风等项工作。
(1)温度:床内温度控制18—28度,如温度过高,要用通风来调节。
(2)湿度:盖上塑料薄膜的菌床,湿度基本上不用人工调节。如果湿度过大也是用通风来调节。
八、地摆袋时间安排:根据我县大自然气温条件决定,一般从4月10日开始,如果菌袋成熟即可下地摆放。原则上是宁早勿晚,如果等到5月初菌袋还没长好的话,则时间就意味着晚了。这时就得准备菌床防降温的草帘子,生产成本就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