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云南频道9月14日电(王研)云南得天独厚、丰富多样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孕育了800多种食用菌生物资源,然而云南的食用菌产业化程度却与其食用菌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目前,云南省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企业有300多家,食用菌已成为部分区域财政及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松茸等野生食用菌已占据了80%的国际市场份额;干巴菌、鸡枞等名贵食用菌在国内已有较为稳定的收购、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人口栽培的香菇、平菇等也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食用菌产业化的产销网络及加工已初具规模。
但云南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刘家培认为,云南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不甚协调,资源开发利用还停留在消耗资源、追求数量的状态,目前云南野生菌形成商品化的品种不过50多种,仅为8%,还有80%的资源量和92%的种类有待于开发利用,且已商品化的品种过度采集,未开发的品种又大量自然腐烂在山里,没有形成资源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其次是在采集、收购、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保鲜及运销等环节上还不配套,产菇季节收购的大量野生食用菌不能得到及时的销售或加工处理,造成食用菌商品的损耗和浪费。三是云南的食用菌行业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大部分企业小而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生产加工的产品多以原料制成盐渍品、干品、油渍品及清水罐头为主,使野生食用菌富有的特殊鲜香味损耗极大,出口产品也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低水平上,质量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在食用菌的品种开发方面也未发挥出优势和潜力,云南人工食用菌开发的品种多为平菇、金针菇等常规品种,而杏孢菇、杨树菇等相当具有开发潜力的品种尚未实现规模开发。此外,云南人工食用菌反季节栽培及无公害产品生产的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还存在着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保鲜、运销等生产方式落后等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云南食用菌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刘家培还表示,针对这些问题,云南省科技厅已从基础研究、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等多个层次着手加大食用菌科研开发力度,以推动云南食用菌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