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南方热带地区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巨大口蘑
黄年来
(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三明365000)
1.前言
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草原上一种野生的珍稀食用菌,历来以张家口为集散地,这一带的野生食用菌,俗称“口蘑”。河北省科委曾委托河北坝上农科所进行专题研究,但至今未能商品化生产,在我国南方更不可能栽培成功。幸而,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有另一种珍稀食用菌——巨大口蘑可以人工栽培(注2)
2.学名
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拉丁学名原意是巨大的口蘑。
*Macrocybe gigantean (Massee) Pegler &Lodge comb. Nov.
异名: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
异名:Tricholma lobayense Heim.
*商品名:仁王占地(日本),据《1992日本菇类所鉴》;
洛巴口蘑(香港),据张树庭、卯晓岚《香港蕈菌1995》;
金福菇(台湾),据王伯彳散、陈启桢等《食药用菇类的培养与应用》1994。
2.2分类地位
巨大口蘑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口蘑科)、白蘑属(口蘑属)。
3.形态特征
子实体极大,菌盖直径(4)12-32厘米,扁半圆形-平展,后中央稍凹,表面几乎平滑,米黄色至象牙(白)色,盖缘强烈内卷,成熟时波曲反卷,菌肉致密,白色,无或有谷粉味。菌褶近弯生,象牙白色,密集,菇蕾的菌褶狭窄,开伞后菌褶宽达2厘米。菌柄12—47×1—3.5厘米(顶端),向下稍粗,基部连成一大丛。表面纤维状和菌盖几乎同色,中实。担孢子卵形至阔椭圆形,有一个油球。(4)5—7.5×3.5——5微米,菌丝有锁状联合。每年6—10月成群发生于富含有机质的园地和路旁。子实体硕大,菌肉肥嫩,口感极佳,但不宜生食。
分布:非洲、亚洲热带地区(印度、孟加拉、中国南方的福建厦门、香港(特区、沙田、马料水)、台湾、日本国(群马县以南至冲绳县),生长在甘蔗田或凤凰木Delonix regia附近肥沃的土壤中。
4.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
4.1巨大口蘑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大型食用菌,生态习性与大多数和树木共生的菌根菌不同,与多数已人工栽培的木腐菌也不同,是可以人工驯化的腐生菌。菌丝以土壤中半熟腐的牛马粪、木屑、甘蔗渣等堆肥为营养源。
4.2子实体只发生在高温季节。一般经常在6月—8月发生,发生时气温在24—32℃。但热带地区每天气温变化很大,即所谓“南洋气候虽炎热,一雨成秋便凉爽”。人工栽培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巨大口蘑的这种生态环境,既要高温,又要高湿,又必须通风,每天短期的阵雨之后,可使土壤保持湿润,降低土壤温度,又能排除积水,保持土层的通风透气。
4.3巨大口蘑菌丝生长周期长,菇蕾(原基)发生量多,密集成丛,互相争夺养分衰弱的菇蕾相继萎缩死亡,只有较健壮的原基能继续发育长大,但子实体生长速度较缓慢,因此不但要求发菌周期要长,积累更多营养物质,而且要求覆土层的含水量较高,空气中相对湿度要大,若菇蕾表面的蒸发量大于子实体的吸水量就会抑制菌盖的发育,形成畸形菇。
5.栽培工艺
1990年印度园艺研究所的Girija Ganeshan在西孟加拉用稻草作培养基装在聚乙烯薄膜袋中栽培巨大口蘑(洛巴口蘑Tricholoma lobayene Heim)获得成功。栽培方法如下:
5.1用麦芽浸膏琼脂斜面培养母种。
5.2用谷粒(高梁)培养基生产栽培种。
5.3栽培方法
将新的干稻草切成2-3厘米的小段,浸泡过夜,泡湿稻草扔进开水中,在97℃进行巴斯德灭菌(巴氏消毒)30分钟,沥去多余水分,冷却后在稻草培养料混入2 的高梁粒菌种,播种生的混合料装入30*60厘米的聚乙烯薄膜袋中,袋子开口端用线扎紧,菌丝从谷粒菌种中长出,并长透稻草培养料,菌种蔓延(发菌期)25-30天,室温30±2℃。发菌末期整个袋内培养基都变成纯白色,在这个阶段为了促进原基(菇蕾)分化,必须把塑料袋打开,袋子顶端均匀地盖上一层消毒过的红土,否则子实体不会形成。土壤用1.41Kg/cm2(126℃)的蒸汽压力灭菌30分钟,冷却后,覆盖在长了菌丝的培养料层上,覆土层的厚度为3.5厘米。覆土之后,袋子放在温度25℃ 。相对湿度80 的菇房中保温培养15天,在这期间菇蕾会出现,大约每袋丛生5-6个原基,其中1-2个原基发育长大(至成熟)。平均每500克稻草(培养基)产菇150-200克。
由于巨大口蘑栽培工艺简单,这种较新的食用菌只要不断探索其栽培方法,在食用菌产业中就会有光明的前景。
巨大口蘑象平菇和香菇一样,可以晒干和贮藏。因此,这种巨大口蘑的商业性栽培是值得试一试的(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的国家试种)。根据日本硫球大学,冲绳县林业试验站报道,巨大口蘑栽培工艺如下:
培养基制作:半腐熟的堆肥、麸皮、啤酒渣、木屑、棉籽壳、蔗渣、碳酸钙等,含水量63 -68 。
高压灭菌:每袋0.8—1公斤。
高压灭菌:袋内培养料的温度达120以上,保持1小时,也可用常压灭菌(8小时以上)。
冷却:在清洁处冷却一个晚上,袋温降至25 ℃。
接种:表面及接种洞接种。
培养发菌:适宜温度20—25℃。
袋栽或床栽:培养100—120天后开袋。
覆土:疏松透风,保水力强的消毒过的壤土、泥炭土1.5——2厘米。
管理:温度20—28 ℃。
采收上市:鲜菇产量150—210克/袋(300克干料)。
注:
1.本文发表于《食用菌》2001年增刊(全国第六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3—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