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主栽品种(1)
我国的蘑菇品种资源比较丰富。据农业微生物中心上海食用菌分中心资料,该中心已从世界各国收集到90多个品种,但在生产上应用的各省市不尽相同。现将生产上几个主栽品种介绍如下:
1、176:176菌株是张树庭教授1979年应轻工部邀请来华技术讲座时赠送我国的,统一编号为“5-176”。在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1980-1981年的三次品种对比试验中,均以176菌株产量最高,它比对照102-2增产30%以上。
菌丝属匍匐型,呈线索状,菌丝分枝多,分隔短,孢子椭圆形。在PDA斜面培养基上,菌丝呈匍匐放射形生长,绒毛菌丝贴生,顶端菌丝稍有气生,稀疏清晰,呈扇状生长。在培养料上,菌丝萌发吃料快,菇床菌丝封面较气生型快3-5天,菌丝爬土较慢,而扭结能力较强,转潮快,出菇齐,稍耐高温,后期产量较平稳。
菇形适中,一般每公斤约80-114只,洁白、圆正。菇顶平,略有凹陷,在水肥不足或落潮时,菇顶会出现明显凹陷。有鳞片,影响商品质量。176菌株与其他菌株比较,有较强的抗病和抗杂菌感染能力。
母种的PDA培养基要添加10%的麦芽汁,以加快发菌速度。制种时,菌丝培养温度以25℃左右为宜。176菌株对水肥的要求较高,因此栽培时粪草要足,菇床料厚要达20cm左右,培养料要经过后发酵,覆土层要厚一些,空气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在采收二潮菇后,如发现土层菌丝板结,应撬动土层,断裂菌丝,改善通气条件,以确保连续出菇。
2、浙农一号:浙农一号是浙江农业大学寿诚学教授从176菌株中选育出来的一个蘑菇高产菌株。菌丝在斜面培养基上属于中间类型(半气生、半匍匐型),菌丝淡白色,基内菌丝较176菌株粗壮,菌丝在培养料上长得快,爬土快。
菇型圆正,色泽洁白,菇顶圆凸,菇柄粗而短,菇型大,每公斤平均60只左右。
浙农一号喜肥、耐高温,适应性强,出菇早,转潮快,培养料厚度以16-20cm为宜,在秋菇后期还要追施肥水。该菌株耐湿、喜湿,粗土基本上要调足水、头潮菇的结菇水和第三潮菇的结菇水要重喷,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要勤向空中喷水或石灰清水。
3、苏锡一号:苏锡一号菌株是无锡轻工业学院章克昌同志从英国引进,分离而得的一个蘑菇新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细密,白色,呈半匍葡、半气生状态。在粪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是匍匐状、束状,比较耐高温。在粪草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快、吃料快。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
苏锡一号与气生型蘑菇外型上无差别。菇盖圆正,色白,柄粗短,肉质奶白色,菌褶浅棕色。一般每公斤80-140只。当水分不能满足要求时,菌盖会产生鳞片。出菇早,转潮快,耐肥、耐湿,具高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