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一种适合在高温季节栽培的热带食用菌新品种―大斗菇


    【发布日期】:2010-07-14

            黄年来(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福建 三明 365000)
           目前,我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已不少于50种,其中大多数属于低温和中温发生的种类。适合在夏秋高温季节发生的种类的食用菌种类不多。1999年6月和8月,我们受福建省南靖县林业局的委托到该县热带雨林保护区进行大型真菌资源的考察,分别在金山鹅仙洞、象溪,虎伯寮保护区采到两个大型的伞菌标本,同时分离两个纯菌株,带回研究所进行鉴定和栽培试验。查国内已有的分类学文献,如邓叔群的《中国的真菌》,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食用菌志》均无有关此种记载,只有毕志树、郑国扬、李泰辉、王又昭在《粤北山区大型真菌志》记载一种“巨大香菇”和我们所采到的标本相似。
             1.分类地位和学名
             形态特征对照,本次得到的标本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斗菇属Lentinus(旧译为香菇属)学名:
             Lentinus giganteus Berk.Hook,Lond,Journ.Bot.6:4 93 bis 1847
             =Lentinus maculatus Berk.Hook.Lond,Journ.Bot.6:4 9 4 bis 1847
             =Velolentinus giganteus(B.)V.ov,Bull.Jour.Bot.Buitent Ser.3.9:121927
             =Lentinus stenophyllus Berk.Hook.Lond.Jour.Bot(1847)P.4 95
             =Lentinues obnubilus Berk.loc,cit P.4 95
             =Lentinues radicans B.&Br.Fungiof Ceylon 416.(Ann.Perad,V,P.273)
             =Panusgig anteus (Berk.)Corn.Bein Nova Heduwig
             2 形态特征
             2.1 毕志树等人的记载 菌盖宽5~20cm,肉质至革质,灰白色带黄至淡黄褐色,潮湿时粘,漏斗形,有丝质绒毛,中凹部有小鳞片,边缘延伸至下垂,有弱条纹或无。菌肉白色,近柄处厚5~15mm,无味道至略苦。菌褶白色至淡黄,延生,不等长,少数有分叉,盖缘处每厘米10~18片,宽约8mm,菌柄中生至偏生,空心,具绒毛,圆柱状,地上部分4~18cm,顶部粗8~30mm,近地面处略粗,地下部分长达成10cm,向下渐细,假根状。双型菌丝系统:生殖菌丝粗5~6μm,有分枝,分隔及锁状联合,骨骼菌丝粗2 5~6μm,无或有少数分枝,厚壁,无分隔,褶缘囊状体棒状,梭状至瓶状,部分有一细长颈状突起,25~70μm×7~10μm,侧生囊状体与菌褶囊状体相似,25~35μm×7~8μm或42~48μm×8~11μm,担子30~45μm×7~8μm,棒状非淀粉质。孢子椭圆形,6 5~10μm×5~7μm,光滑,无色,非淀粉质。菌褶菌髓近平行型到不规则,非淀粉质至弱糊精质。菌盖外皮层分化不明显。单生至丛生于阔叶林地下埋藏的腐木上,分布:中国(广东省肇庆县鼎湖山、阳春县、龙门县)及亚洲、大洋洲。
             2.2 斯里兰卡的记载 幼蕾整体盖缘黑褐色,除了地下根状基部之外,菌盖凸出形,表面散生黑色纤维状鳞片,外菌幕黑色,以碎片粘附在菌盖边缘一段时间,开伞后为典型的漏斗状,直径达30cm,高28cm,罕扁平,有时钟形。菌盖赭褐色或黄褐色,覆有浅黑褐色鳞片,中央浓密,其它部分散生或呈同心环状,除了这些由菌盖表皮裂成的鳞片之外,通常还有一圈大的,黑色的,表面生的,平展的多角形的小疣。它是外菌幕留下的残片,位于到达盖缘的中途。盖缘有条沟。菌肉白色,海绵质,薄,除向菌柄部分之外,菌柄等粗,直径1~2cm,或向上渐细,在地平面处直径1 5~3cm,在菌褶末端处菌柄直径2~5cm有浓密的褐色或淡黑~褐色短绒毛,外层软骨质,内部白色和海绵质,高3 5~12cm,菌褶白色,后淡黄白色(奶白色),延生,不稠密,较宽(达3mm),向外变狭,有时有横脉相连,菌柄的绒毛,有部分延伸到菌褶的边缘,孢子白色,阔卵叶形,6~8μm×5~6μm或球形,直径6~7μm。生于草丛间的地面上,从地下32cm或更深的埋木上长出。
            3 生物学特性
            3.1 从南靖县金山乡鹅仙洞及象溪采挖大斗菇标本的现场得知,该菇是从潮湿的土层深处(木片、枯枝、树桩、树根)长出来的,大斗菇和已栽培的香菇、平菇等都属木生的白腐菌,而不是土生的菌根菌,因此,有可能按一般的木腐菌进行人工栽培。
            3.2 根据采集标本的季节(6月24日,8月6日两次)得知,大斗菇子实体出现在夏、秋高温、潮湿季节(林内气温在20~26℃左右,林缘外周气温高达38℃),人工栽培发现:在春末气温18℃以下,发生的原基生长缓慢,原基顶端若感染霉菌,容易萎缩腐烂,若气温超过30℃以上,原基顶端易干枯造成菌柄分叉或顶端开裂,在于20~28℃生长发育顺利。
          4.栽培技术
          4.1 培养基配制 同香菇、平菇、凤尾菇的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基本配方:杂木屑80 ,麦皮18 ,糖1 ,石膏或碳酸钙 ,含水量65 。改进配方:杂木屑40 ,棉籽壳40 ,麦皮18 ,蔗糖1 ,碳酸钙1 ,含水量65 ~68 。斯里兰卡的乌都加马(Udugama)等人的配方:杂木屑1000g,米糠100g,石灰20g,大豆粉0.05g,硫酸镁0.02g,含水量55 ~65 ,取决于木屑及辅料的含水量,配制方法按常规要求。
           4.2 栽培季节 二月份开始制作原种;三月份开始制作栽培种;(用于生产性栽培的菌种)。根据当地气温确定出菇期,大体安排在4月底~10月,使之出菇。
           4.3 发生管理 培养25~39d之后,当菌丝长满袋中的培养基的袋内开始出现单生根状的或丛生子实体原基,就可以拔去棉塞敞开塑料袋,也可以在料面上盖上一层湿沙或壤土,在室温稳定在22~28℃,7~10d后,子实体就可以顺利发育长大。
           4.4 采收 根据市场的消费习惯,可以在菇蕾期采收,也可以在杯状期采收,还可开伞后采收。
        5.食用价值菌肉脆嫩,味清淡。菌柄有一层较明显的皮层,鲜菇或干制时应先剥去。其营养价值见表1。
           [1]毕志树,郑国扬,李泰辉等,粤北山区大型真菌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
            [2]乌都加马.一种斯里兰卡野生大斗菇(乌龙·巴哈)的人工栽培[A].96.福州菌草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福州:1996.138-142.
             注:原文发表于《中国食用菌》第20卷,第5期,第6—7页。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