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菇,学名Pleurotus abalonus,又名黑鲍菇,系我国新近推广的一种高温型侧耳,为春末深秋间轮作的理想食用菌,也是南方亚热带地区十分适合栽培的品种。在我国台湾省被大量用于生产罐头,并畅销到东南亚及港澳等地。目前海南、福建、广东等省已投人生产,其栽培技术如下:
(1)生产季节 鲍鱼菇生长温度区域广,但超过35℃和低于15℃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并且容易出现长柄薄盖、色泽淡化的劣质菇。因此栽培季节必须选择气温稳定在16-32℃时为妥。夏季气温过高,最好移到防空洞、地下室等阴凉处栽培。
(2)培养料配制 木屑、棉籽壳、蔗渣、秸秆、废棉等均可作栽培原料。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种,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配方之一:杂木屑 78% 麦 麸 20%蔗 糖 1% 碳酸钙 1%
配方之二:棉籽壳 94% 麦 麸 5%碳酸钙 1%
配方之三:甘蔗渣 75% 麦 麸 23%蔗 糖0.5% 石 灰 0.5%碳酸钙 1%
配方之四:稻 草 50% 杂木屑 26%麸 皮 23% 碳酸钙 1%
从试验比较来看,以棉籽壳作培养料后劲大、产量高,但生产周期相应拖长,成本也高。为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可采用木屑、棉籽壳对半,适当补充无机氮源的配方,可获较好的收成。培养料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0%,PH值自然。
(3)制袋工艺 室内叠放式袋栽或架床式袋栽。可选用17厘米×33厘米×0.05厘米规格的聚丙稀薄膜袋,装料按常规,中间打洞,以利菌丝透气。每袋装湿料1千克,袋口套环与棉塞,进锅灭菌,达标后卸袋冷却按常规。
(4)接种发菌 料袋冷却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接人鲍鱼菇菌种。接种后进入菌丝培养阶段,室内温度以25--28℃为宜,无需光线。应注意通风透气。为保证菌龄一致,制种可适当少装培养料,一般20--25天菌丝长满,30天左右即可用于接种栽培袋。菌丝培养30天左右即可长满袋。
(5)开袋出菇 菌袋开袋方式可采用剪去袋口或反折袋口的方式。开袋时先清除袋口菌丝残留物及培养料表面不正常的根状物。菌袋清理完毕,叠放成墙式或直立床架上,定期开窗透气,喷洒净水。菌丝生长阶段约40天左右开袋,3-6天现蕾,50天内可收第一潮菇。出菇过程保持室内空气流畅,空气相对湿度85%--95%。空气不足,菌盖中间深凹并有突起的畸形;湿度过低,菌盖色泽淡化成污黄,表面粗糙。光线对鲍鱼菇的子实体发育影响不大,正常散光80—200勒克斯即可。出菇温度,掌握25℃左右,子实体肥、柄短、色泽正常、不易变形,产量也较稳定。每袋头潮为丛生,重量约120--170克,最高200克,占总产量的50%左右;第二、三潮菇多为单生。单朵菇最重可达150克,直径20厘米。管理得当生物学效率达100%。
(6)采收加工 鲍鱼菇应在孢子弹射前采收,否则孢子落至培养基上极易诱发杂菌侵害子实体。鲍鱼菇以鲜销为佳,烹炒后清香脆嫩,缩水少;也可晒干贮放,干晶菌盖呈浅褐色,菌褶为金黄色,折干率高且清香;但大量生产仍以加工制罐为主,或盐渍,加工后能有效地保持其风味,是今后加工销售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