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菌种制作
大球盖菇菌种生产方法和蘑菇、草菇菌种生产方法基本相同,可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获得纯菌种,新区主要靠引进母种或原种。适合大球盖菇母种生产的培养基如下:
1.母种培养基
(1)麦芽糖酵母琼脂培养基(MYA)大豆蛋白胨(豆胨)1克、酵母2克、麦芽糖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2)马铃薯葡萄糖酵母琼脂培养基(PDYA)马铃薯300克(加水1 500毫升,煮20分钟,用滤汁)、酵母2克、豆胨1克、葡萄糖1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
(3)燕麦粉麦芽糖酵母琼脂培养基(DMYA)燕麦粉80克、麦芽糖10克、酵母2克、琼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
上述3种配方中如不加琼脂,即可作为液体培养基。以上培养基需按常规配制、分装、灭菌、接种和培养。
2.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
(1)小麦秆或裸麦秆,切碎(长2~3厘米),泡湿,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2)小麦、裸麦,高粱、玉米、小米等谷粒浸泡,煮透至没有白芯但表皮不破,加2%碳酸钙,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3)木屑和小木片各40%、麸皮20%,制作栽培种培养基。
还可用平菇或金针菇下脚料作培养基重新灭菌后备用。
3.接种
可以用培养3~4天的液体菌种接种。若用固体菌种必须加大接种量(菌种/培养料),接种量最少10%,最好15%~20%。
4.培养
接种后,把菌种瓶或袋放在20~28℃培养室中培养。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几天后,菌丝生长速度会逐渐缓慢,加速菌丝生长的方法是搅拌。用液体菌种接种的无菌麦粒培养基,每隔3~7天摇瓶一次,把菌丝摇断,可以刺激菌丝再生,能保证菌丝生长旺盛。
四、栽培管理
1.栽培材料 大球盖菇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作原料,用不加任何有机肥的培养料,大球盖菇的菌丝就能正常生长并出菇。如果在秸秆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钾肥,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反而很差。木屑、厩肥、树叶、干草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也不理想。大面积栽培大球盖菇所需材料数量大,为此应提前收集,贮存备用。作物秸秆可以是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亚麻秆等。
早稻草和晚稻草均可利用,但晚季稻草生育期较长,草秆的质地较粗硬,用于栽培大球盖菇,产菇期较长,产量也较高。稻草质量的优劣,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直接影响。适宜栽培大球差菇的稻草应是足干,新鲜的。贮存较长时间的稻草,由于微生物作用可能已部分被分解,并隐藏有螨、线虫、跳虫、霉菌等,会严重影响产量,不适宜用来栽培。清洁、新鲜、干燥的秸秆,不利于各种霉菌和害虫生长,因而在这种培养料上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很快,鲜菇产量最高。实验表明,大球盖菇在新鲜的秸秆(麦秆)上,每平方米可以产菇12公斤,而使用上一年的秸秆每平方米只产鲜菇5公斤,而生长在陈腐秸秆上每平方米只产鲜菇1公斤。コ主要材料外,还需准备建堆后用的覆盖物和防雨用的薄膜。覆盖物可利用废旧麻袋,经清洗晒干后,将其底部及一侧剪开,展平即可,较大的破洞要补上。还可用质地较厚的无纺布或草帘来覆盖,也有用成叠的废报纸作覆盖物的。
2.栽培方式
大球盖菇可以在菇房中进行地床栽培、箱式栽培和床架栽培,不适合集约化室内栽培。目前德国、波兰、美国主要在室外(花园、果园)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或保护地栽培。在我国也多以室外生料栽培为主,因为不需要特殊设备,制作简便,且易管理,栽培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3.栽培季节
根据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和栽培设施等条件而定。在中欧各国,大球盖菇是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始栽培。在我国华北地区,如用塑料大棚保护,除短暂的严冬和酷暑外,几乎常年可安排生产。ト缭诔D杲峁的柑桔、板栗等园林里进行立体套种,为了使大球盖菇和树木形成一个组合得当、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较佳立体栽培模式,还必须考虑不同品种果实的采收期。
较温暖的地区可利用冬闲田,采用保护棚的措施栽培。播种期宜安排在 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使其出菇的高峰期处于春节前后,或按市场需求调整播种期,使其出菇高峰期处于蔬菜淡季或其他蕈菌上市量少的季节。
4.栽培场所
室外栽培是目前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方法。温暖、避风、遮荫的地方可以提供适合大球盖菇生长的小气候,半荫蔽的地方更适合大球盖菇生长,但持续荫蔽(如大树下的树荫)会严重地妨碍大球盖菇的生长发育。
(1)栽培场的选择
①宜选择近水源,而排水又方便的地方。因栽培中使用的大量稻草需要浸湿,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喷水保湿,都需要有水源。但场地在多雨的时候不可积水,以保证大球盖菇的正常生长。
②在土质肥沃,富有腐殖质而又疏松的壤土菌床上种植,有利于早出菇和提高产量。
③宜选择避风、向阳,而又有部分遮荫的场所。大球盖菇喜生在半遮荫的环境,切忌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
适地适栽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稍加改造,创造条件满足大球盖菇生长发育的要求。如在柑桔、板栗、园林或冬闲田里进行立体种植,果菌、林菌结合,合理利用光能资源。果树、园林树木为大球盖菇创造了遮荫保湿的生态环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又极大地满足了大球盖菇的好气特性,而大球盖菇排出的二氧化碳又增强了果树的光合作用,它们既有营养物质的互补,又有气体交换的良性循环,有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整地作畦首先在栽培场四周开好排水沟,主要是防止雨后积水。整地作畦的具体作法是先把表层的壤土取一部分堆放在旁边,供以后覆土用,然后把地整成垄形,中间稍高,两侧稍低,畦高10~15厘米,宽90厘米,长 150厘米,畦与畦间距离40厘米。
若在园林里栽培,可根据园里的地形因地制宜直接在畦上建菇床,为不影响树木生长,可不翻土,将菇床建在两棵树的中间或稍靠近畦的一侧,以便于果园管理。
以冬闲田进行塑料保护棚栽培,为创造大球盖菇的半遮光的生态环境,可在顶部加上一层塑料遮阳网,或者利用蔓生作物,如豌豆、秋黄瓜、丝瓜等适当遮光,也可以另加草帘等创造半遮光、保湿、保温的环境。根据气温的变化以及出菇的情况进行通风管理。
(3)场地消毒在整地作畦完成后尚未建堆之前应进行场地的消毒。可在畦上泼浇1%的茶籽饼水,防止蚯蚓危害。在畦上和四周喷敌敌畏。若选用山地作菇场,必须撒用灭蚁灵、白蚁粉等灭蚁。
5.浸草预堆
(1)稻草浸水在建堆前稻草必须先吸足水分。把净水引入水沟或水池中,将稻草直接放入水沟或水池中浸泡,边浸草边踩草,浸水时间一般为2天左右。不同品种的稻草,浸草时间略有差别。质地较柔软的早稻草,浸草时间可短些,大约36~40小时;晚稻草、单季稻草质地较坚实,浸草时间需长些,大约48小时。稻草浸水的主要目的一是让稻草充分吸足水分,二是降低基质中的pH值,三是使其变软以便于操作,且使稻草堆得更紧。采用水池浸草,每天需换水1~2次。コ直接浸泡方法外,也可以采用淋喷的方式使稻草吸足水分。具体做法是把稻草放在地面上,每天喷水2~3次,并连续喷水6~ 10天。如果数量大,还必须翻动数次,使稻草吸水均匀。短、散的稻草可以采用袋或筐装起来浸泡或淋喷。
对于浸泡过或淋透了的稻草,自然沥水12~24小时,让其含水量达最适湿度70%~75%。可以用手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一小把,将其拧紧,若草中有水滴渗出,而水滴是断线的,表明含水量适度;如果水滴连续不断线,表明含水量过高,可延长其沥水时间。若拧紧后尚无水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偏低,必须补足水分再建堆。
(2)预发酵在白天气温高于23℃以上时,为防止建堆后草堆发酵、温度升高而影响菌丝的生长,需要进行预发酵。在夏末秋初季节播种时,最好进行预发酵。具体做法是将浸泡过或淋透的草放在较平坦的地面上,堆成宽约 1.5~2米、高1~1.5米的长度不限的草堆,要堆结实,隔3天翻一次堆,再过2~3天即可移入栽培场建堆播种。
预发酵在实际栽培中可通过分步操作结合进行,即浸透的草从水沟中捞起后即将其成堆堆放,一方面让其沥去多余水分,另一方面适当延长时间,让其发酵升温,过2~3天再分开分别建堆。采用此法进行时,应注意掌握稻草的含水量,尤其是堆放在上层的草常偏干,一定要补足水分后才能播种建堆,否则会造成建堆后温度上升,影响菌丝的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