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生产培养料的堆制--堆料翻堆
翻堆可以改善堆内的空气条件,调节水分,促使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使培养料发酵均匀。每次翻堆需把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四周的料翻到中间,中间的料翻到外面,干料和湿料充分抖松、拌和,促使发酵均匀一致。在培养料堆制过程中,由于前期草未腐熟,料堆疏松,通气好,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物质多,放出的热量多,堆温下降慢。而后期粪草经过腐熟,料堆坚实,通气性差,微生物分解物质少,放出的热量少,堆温下降快。因此,在翻堆时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水分用量掌握先湿后干,堆形采用先宽后窄,翻堆间隔天数先长后短。
培养料从堆制到进房,一般翻堆4-5次,每次间隔5天、4天、3天、3天、3天。翻堆必须当天完成,以免堆温散失。每次翻堆后,必须同样覆盖。
第一次翻堆 培养料堆好后,第二天温度开始上升,第三天堆温可达75℃左右,这次翻堆,如果堆料缺少水分,就要补足水分。翻堆后堆基四周要有少量水流出,手握堆料能捏出几滴水为宜。翻堆时把尿素和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料上。堆宽收缩到217cm,堆高仍为150cm。若料的酸碱度偏酸,此次可加入适量石灰,以利微生物活动。
第二次翻堆 此次翻堆,加水必须十分注意。如果加水过多,会使堆料变黑、变粘,而且堆温不高。除个别干的地方和四周的料需浇少量水外,一般不再浇水。手握堆料能捏出2-3滴水即可。此次加入过磷酸钙。堆宽收缩到200cm,
第三、四次翻堆 从第三次翻堆起,一般不再浇水。用手紧握堆料,在指缝间能捏出1-2滴水即可。第三次翻堆时可加适量的尿素或硫酸铵。堆宽收缩到183cm。
第五次翻堆 此次应着重调节好进房时培养料所需要的水分和酸碱度。用手紧握堆料,以指缝间有水滴而不滴下为好。若堆料过湿,必须摊开晾晒。如堆料过干,指缝间无水渍,要小心地适当加水调节。若酸碱度低,料干可浇消石灰水;料湿可加适量消石灰粉。堆制3天即可进菇房。
最后两次翻难时,需喷一次杀虫药剂,消灭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