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培养料的后发酵
蘑菇的培养料经过后发酵的微嗜氧菌、高温固氮菌和放线菌增加,使培养料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同时在嗜热微生物活动过程中,能形成一些植物激素、维生素、菌蛋白等有效营养成分供蘑菇菌丝吸收,对蘑菇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却大大下降,病虫害也因之减少。
根据浙江大学园艺系、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长沙市赤岗村食用菌场等单位的试验研究,结果说明后发酵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后发酵是在前发酵结束后进行的,热源主要靠蒸气或人工加温,采用后发酵措施的,前发酵的时间要较一般发酵的缩短7-10天,翻堆次数只要2-3次。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可采用下列方式进行:
①蒸气后发酵的程序
当前发酵结束后,即将培养料运入菌床或者堆积在密闭的后发酵室内,再用蒸气加温。在24小时内温度升高到60℃,保持30小时,然后在10小时内,温度逐渐下降到50℃,再保持138小时。在后发酵期间,如果氧气不足,会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因此,每天要进行5-10分钟的通风,以增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
②煤饼加温后发酵的程序
在前发酵最后一次翻堆后,待堆温升高到70℃以上时,趁热进房。进房前,除留下进料的门以外,其余门、窗全部用报纸封闭。进房时,为减少培养料的热量散失,集中劳力,以最快的速度将培养料趁热搬进菇房。先放上层,后放下层,倒在各层床架的中央,做成似半圆形的培养料堆,堆底宽100ocm,以利培养料本身有一定的堆温。随即将事先生好火的煤炉拿进菇房升温。为了使菇房在2-4小时内达到60℃,可在进房后增加煤炉。当温度达到60℃后,保持24小时,然后让温度逐渐下降,控制菇房中层的温度不低于50℃为原则。每天加煤2-3次,连续4天使菇房内的温度保持在50℃左右。后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使温度自然下降。良好的后发酵特征是:培养料发生甜面包香味而无氨臭味;培养料的颜色由红棕色变成褐色,培养料表面长有一种白色毛状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