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野外棒栽技术(3)
3、脱袋后的管理
脱袋后3-5天内无需掀动薄膜,5天后逐渐加大通风,每日掀开薄膜2-3次,每次20-30分钟,以后逐步增加。脱袋后,由于菌棒新陈代谢加快,会吐出大量黄水,这是原基即将形成的标志。黄水过多,对菌丝生长不利,且菌皮增厚,可结合揭膜通风进行喷水,以减少黄水。喷水方法:先轻度喷雾一次,让菌棒吸收水分,待大量黄水吐出后,再用水冲洗两次,并通风至菌棒表面稍干,然后盖好薄膜。若发现杂菌污染菌棒,可用石灰水或0.2%的多菌灵擦洗清除。
脱袋后15-20天,菌丝倒伏转色后,要根据香菇变温结实的特性,人为地制造冷热和干湿刺激,以促使菇蕾形成。具体做法:白天将薄膜盖紧,让菇床升温,夜间打开薄膜,使床温急剧下降,拉大昼夜温差。这样连续3-4夭,菌丝便会互相交织出现原基,并进一步形成菇蕾。
小菇蕾形成后,棚架内每日喷雾1-2次,以保持空间相对湿度85-95%。头批菇采收后,增加通风,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7-10天后,采收老菇的部位开始发白,说明菌丝已经恢复。然后再进行温差、干湿刺激,促第二批原基形成。当第二批菇蕾直径长至2厘米以上时开始喷水,每日l-2次,直至采收。
2-3批菇以后,菌棒失水严重(35%以下),要进行浸水处理。在浸水时为加快菌棒吸水,可在菌棒上打一些小洞,一般浸水12小时,使菌棒含水量与装袋时的重量相当为止。浸水后,菌棒仍排于菇架上,盖紧薄膜进行出菇管理。
浸水的原则是宁少勿多,吸水过多易造成菌棒腐烂。浸水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寒流来临之前,如在水中加入0.01%柠檬酸或0.1%过磷酸钙,则浸水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