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PRB.1218 |
图 例 |
| |
中文学名 | 红曲 | |||
拉丁学名 | Monascus purpureus Went. | |||
中文别名 | 红曲霉、红糟、红大米 | |||
同物异名 |
| |||
分类地位 | 散囊菌目、红曲科、红曲属 | |||
形态特征 | 菌丝体初期在粳米粒内部生长,无色,渐变为红色,并使米粒变成紫红色。菌丝体大量分枝,含橙紫红色颗粒,在分枝的顶端产生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呈球形或椭圆形,6.5-10.5μm×7-9μm,闭囊壳橙红色,近球形,含有多数子囊,子囊内含8个孢子,直径25-75μm,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无色或漆红色,5.5-6μm×3.5-5μm。 | |||
生态习性 | 在自然界,此菌多生于乳制品中,亦能用江米(糯米)、粳米作培养基进行人工培养,便成药用的红曲。 | |||
分布地区 | 自然界分布,大量药用红曲为人工培养。河北、福建、广东等地出产。 | |||
经 济 用 途 |
可食菌和药用。具有消食和胃、活血止痛、健脾胃功效。治疗饮食停滞、胸膈满闷、消化不良,治痰多,痢疾,跌打损伤,妇女血气痛等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红曲药用方面历代亦有记载。据研究分析,含乳酸、琥珀酸及少量草酸等起抗菌作用。还可以用来酿酒、烹调、制作腐乳以及作为食品的红色染料。可产生红曲糖化酶、红曲红霉素(monascus irotycin,C22H24O4、)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