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是怎麽个刺法?
第一次刺孔是在接种后第15天左右进行,此时接种穴菌丝向周围已长至直径达8-10厘米,每个接种穴周围刺4-6个小孔,刺孔深1厘米,刺孔时用牙签刺,千万不要刺到未长菌丝的培养基上。第二次刺孔是当菌丝圈完全相连后进行,每个接种穴刺8-10个孔;第三次刺孔是在全袋菌丝长满时,在菌丝发透的部位均匀刺20-40个孔。刺孔后2-3天,由于菌丝呼吸作用加强,释放出大量的热,袋内温度升高,要防止“烧袋”。另外还要注意,含水量高的菌袋可多刺,含水量少的要少刺。瘤状物突起部位、污染杂菌部位、菌丝未长到处、有黄水积溜处均不应刺孔。刺孔后注意通风降温,降低菌袋堆叠层次,摆稀菌袋。定期消毒:
问:定期是指多长时间?
堆放菌袋发菌的培养室,要每周喷一次杀菌药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可用克霉灵水溶液喷雾、甲醛溶液喷雾,也可用气雾消毒盒熏蒸。同时也应灵活通风:培养室通风要根据天气情况和菌丝生长状况灵活掌握,以培养室内空气新鲜、不闷为原则。
香菇菌丝从接种到袋内培养基中,直至长满袋内培养基的几十天里,对温度、通风要特别加强管理。因为开始的几天,香菇菌丝萌发定植,所以室内温度要高些,控制在25℃-28℃,以使其迅速萌发定植;因菌丝刚萌发需氧量少,因此少通风。但随着菌丝的大量繁殖,需氧量增加,又产生热量,因此通风次数要增加,室内温度要适当低些,以20℃-23℃为宜。总之,香菇菌丝生长期管理,要根据菌丝由少到多,对温度和氧气的不同需求而灵活掌握。
菌丝长满袋内整个培养基后,会出现瘤状突起和转色。出现瘤状突起和转色是香菇菌丝发育成熟出菇前的正常生理现象。转色的同时,在菌丝长满的培养基表面会形成一层菌皮,菌皮呈褐色,很象一层“人造树皮”。我国袋栽香菇南方和北方转色的工艺不尽相同,福建省古田大荫棚小弓棚畦种香菇,采取的是脱袋转色;河南省西峡县泌阳县采用的是不脱袋转色。不论是哪种转色方法,转色应适度,呈褐色者为好,菌皮厚度要适中。在生产实践中,转色有四种结果,一是形成的菌膜厚薄适当,呈棕褐色,有光泽;二是形成的菌膜较厚,呈深褐色;三是形成的菌膜薄,呈黄褐色;四是形成的菌膜很薄,呈灰白色。这几种情况,以呈现棕褐色为好,这样出菇正常,且多;菇形又好。
转色好坏快慢,与温度、光线、通风关系较大。如果想使菌袋转色好需以下条件:20-24℃;适当的通风,氧气充足;小环境空气相对度湿度80%-90%;一定的散射光线;菌丝培养基内含水量50%-60%的条件下转色快,色泽正常,菌膜适中。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转色约15天左右可完成。下面介绍香菇的出菇场所及菇房类型。
“室内发菌、室外出菇”,这是我国袋栽香菇两段管理的经验,符合香菇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对栽培工艺科学的总结。
“室外出菇”都要搭建荫棚和调温调湿棚,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各地又有春栽和秋栽,因此形成了一些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培育目标的室外菇棚。
搭建菇棚的场所,应选择向阳、干净、空气流通、高燥的水源近的房前屋后空闲地、或休闲的农田或平缓的山坡地上。而不宜紧靠在尘土飞扬、交通繁忙的公路旁,要远离畜圈禽舍和粪池厕所。
问: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生产实践中效果好的菇棚和棚内放袋设施好吗?
古田栽培香菇是用:大荫棚、小弓棚及地畦斜袋出菇的。庆元、寿宁、西峡三县是我国春季袋栽香菇的集中产地,他们的出菇棚采用双棚。外面是一个遮荫棚,内棚是以床架为支撑的调温调湿棚,菌袋横放在床架上出菇。
泌阳县是我国白花菇的生产大县,他们的出菇棚是国内最小的,仅15平方米左右,因此称小棚,由于主要出菇季节在冬季,调温、通风是主要因素,遮荫是次要的,因此在出菇的层架上直接盖上塑料薄膜。在层架上横放菌袋出菇。
另外北方的日光温室、南北方都推广的塑料大拱棚也是香菇的出菇场所,这样的棚不仅种香菇和其它食用菌,农业上也广泛应用。
荫棚的覆盖材料,多用树枝、草帘、秸秆或遮阳网,荫棚四周围墙也多用草帘或秸秆,调温调湿棚的覆盖物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加盖一层遮荫网的,加盖草帘在冬季和夜晚也有保温作用。出菇的床架和荫棚的支柱,多用竹木,条件允许的用水泥柱。
辽宁省菇粮套种,把香菇种在玉米田里出菇,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香菇的出菇期管理
一、催蕾及保蕾挑袋
催蕾可以使菌袋出菇整齐,便于管理和采收,常用的催蕾方法有:
(一)浸水和干湿刺激;
(二)低温和温差刺激;
(三)光线诱导;
(四)新鲜空气中氧的诱导
我国南方,如福建古田常采用脱袋后催蕾;如培育花菇和我国北方,常采用不脱袋催蕾。不论是脱袋或不脱袋催蕾均可在地面上进行。
问:在地面上是如何个催法呀?
我国北方秋栽香菇,现蕾在晚秋和冬季,气温低,往往需要把菌袋堆积在地面催蕾,其操作步骤是:首先将菌袋在浸水池中浸水,浸水时严防浸水时间过长,补水太多,补水量以菌袋含水量不超过55%为最适。浸过水的菌袋,从浸水池中取出后,淋去多余的水分,然后选距浸水池和菇棚较近的干净,向阳,通风,平坦的地上铺一层麦草,将浸水适度的菌袋一个挨一个竖立在草上,在袋子上加洒适量水后,上面盖一层塑料薄膜和一层麦草。菌袋在这样的场所,要根据不同的天气,采取不同的措施,调节这个小环境的温、湿、光、气,以达到催蕾的目的。使菌袋有10℃以上的温差,白天20℃左右,晚上不低于6℃,再加上又有80%-90%的空气湿度和干湿刺激,充足的氧气和一定的散射光,这样的条件,靠去掉或盖上外面覆盖的塑料薄膜和麦草来调节,如当白天天气晴朗时,可掀去薄膜和麦草,让冬季的太阳直接照晒菌袋,这样可提高菌袋内温度,使菌袋内料温达15-18℃,晚上又盖好薄膜和麦草。阴天有风天气,白天要紧盖薄膜和麦草,提高堆温,无风或小风时晚上掀去薄膜和麦草,以造成昼夜温差刺激,这样经3-5天,最多一星期,菌袋即可现蕾。以上讲的是脱袋后的催蕾方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