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姬松茸栽培技术(4)


    【发布日期】:2010-08-02

      问:建堆前还应作哪些准备工作呢?
      建堆前的准备工作有这么几项
      (1)切草预堆:切草预堆的目的是使草料软化,去除表层腊质:使草均匀吸水,让有益微生物充分活动。改善稻草理化性状,为姬松茸菌丝将来定植与生长创造条件。将新鲜无霉变的稻草及新鲜的牛粪配料严格过秤;将稻草切成30—40厘米长的段,在1-2%的石灰水中浸泡充分预湿,用0.3—0.5%石灰水浇淋吸湿或用尿水浇湿,使其含水量为60—65%,但稻草吸水不可达到饱和状态,否则将使其发酵发黑变质。以草堆略为变色为宜。然后捞起稻草随堆踩成长方形,预堆时间为二天;对牛粪的准备是将晒干备用的牛粪碾碎过筛,均匀混入饼粉并喷水预湿,水不宜过多,只要使粪粉湿透而不滴水为宜,以后均匀拌和压实再堆成长方形,堆置后盖上薄膜,两天后掀膜待用。
      (2)混匀辅料
      先在水泥地上放上几根木棍或竹棍。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20公分高,1.5—2.0米宽,经预湿后的草料,若草料质地松散,应用脚踩压实,而后在草面上再铺上预湿后的牛粪,以盖满草面为度,再在牛粪上继续撒上辅料,辅料上再盖上一层20公分高的稻草。以此类推,一层稻草、一层牛粪往上堆置。在每层稻草上适当淋水,内少外多,淋后片刻,待稻草吸水后用手握草,指缝间出现2—3滴水为度。最顶层用新鲜稻草覆盖封实。在堆间每间隔2米插上通气竹筒,以利堆底上下透气。在堆中心与边角对角线的中间位置插上长柄温度计,以便观察。堆面晴天用草被覆盖,以利遮阳。雨天用塑料膜挡雨,但雨后一定要掀膜,以利通气发酵。
      培养料大约经过七天的堆置就要进行翻堆,翻堆的目的是通过对粪草的翻动,改变料堆各部位的发酵条件,调节水分,散发废气,增加养分,增加新鲜空气,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升高堆温,加深发酵,使培养料得到良好的转化和分解。翻堆时应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相对调位,把粪草充分抖松,干湿拌合均匀,同时各种辅助材料按程序均匀加入。
      翻堆可通过人工或机械来翻,使堆中水分均匀维持在70—72%,随时间转移,微生物不断分解养料,使堆料逐渐沉实,堆内中心温度开始下降,当降至65—68℃时,就可以进行翻堆。这里必须提醒一下,若首次堆置温度上不了70℃以上,这说明在发酵方面出了毛病,应立即寻找原因,进行补救。翻堆可否进行,堆置的天数只是参考,更重要是堆中心温度回落到65—68℃时才可进行翻堆。
      问:翻堆很有必要,翻堆全程具体操作是怎样的?
      第一步:先打扫场地,按照料堆大小,若以栽培面积230m2计算,在堆料场用石灰画出宽1.8m、总长22m左右的堆基,而后在堆基周围挖沟,以使场地不积水;第二步:在堆基下面排上木棍或竹管,底层再铺上30cm厚的稻草,然后交替铺上3-5cm厚的牛粪和稻草,每层高度25cm左右,层数10-12层,一直堆到料堆高达1.5m以上。铺放稻草时既要求疏松、抖乱,又要扎边切墙,料堆边应基本垂直,铺盖粪肥要求边上多,里面少,下层少,上层多;第三步:从第三层起开始均匀加水和尿素,并逐层增加,特别是顶层应保持牛粪厚层覆盖,顶部堆成龟背形,增加上层压力,水份掌握在堆好后有少量水流出为准。
      问:翻堆的次数为几次好呢?
      翻堆的次数发酵全程翻堆需3—4次。整个发酵期约12—15天。一般预堆2天,建堆3天,第一、二次翻堆约3天,第三次翻堆2天。然后将料再进行二次发酵。
      问:请讲一下翻堆的方式与方法?
      翻堆是将堆料最外部先翻下,抖松后垫堆底,然后将里层的培养料先翻到一边。将里层料翻下抖松,然后将外部料作为底料,然后将底料作为外料,总之,里翻外,上翻下,下翻上。依次类推,顺序循环,直到粪草均匀混和,发酵彻底完成。具体地说:
      第一次翻堆:当料堆置第2-3天时料温可达70-75℃,至第3—4天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改变堆形前后竖翻,堆基长度由2.2米缩短到1.5M左右,堆宽为1.7M,堆高不变,堆中间每隔1M设排气孔,翻堆时仍要浇足水分,并分层加入所需的铵肥和过磷酸钙,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粪水流出。
      第二次翻堆:是在第一次翻堆后1—2天,当堆温达到75—80℃的第3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时料堆宽度缩至1.6M,高度不变,长度缩短,并在料堆中设排气孔,在翻堆时,应尽量抖松粪草,加入石膏分层撒在粪草上,有利于均匀发酵。这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须防止浇水过多造成培养料酸臭腐烂现象。
      第三次翻堆:是在第二次翻堆后2—3天进行,这次翻堆堆宽1.6M,高度不变,缩短长度,改变堆形前后竖翻,料堆中间设排气竹管,改善通气状况,应使粪草均匀混翻,将石灰粉和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分层撒在粪草上。整个堆制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在进房时料的标准应如下:稻草颜色呈咖啡色,生熟度适中,稻草有韧性而又不易拉断,料疏松,含水量为65—68%,pH值在7.5—8.5。若料偏干应用石灰水调水至适宜含水量,一般手握紧料有5—7滴水滴由指缝渗出即可。下面我强调一下培养料在堆置中特别注意的问题:
      1、水与温度
      堆置前期,最合适的含水量为70—72%。第二次翻堆由于高温放线菌等大量生长繁殖,消耗大量水分,故应调节与补充足够水分。即可在堆料时边堆边喷水,使其含水量保持在68—72%。即抓料紧握拳。指缝中可滴2—3滴水为宜。在前发酵最后一次翻堆时,将含水量调至65—68%。其标准是取几根发酵后的稻草,将其扭转,草上略见水渍而不滴水,或是用手握一把发酵后稻草,用手捏紧,指缝间有水渍出现即为最适含水量。经验表明,姬松茸菌丝比双孢蘑菇更为耐旱,故含水量适量偏小为宜。
      2、通风透气
      为防止发酵过程由于培养料过湿而导致厌氧发酵,造成培养料酸败软腐并呈黑色水渍状,稻草相粘而沉重。所以应在堆前将木棍或竹棍铺在发酵堆之下。这样将大大改善通风状况,使堆料通风透气,有利于有益微生物活动。另外在每隔3米的培养堆的中心插上通气竹筒,将加强上下空气对流,改变透气状况,使培养料不至过份腐热。
      由于前发酵总时间大约15天,往往发酵料尚不均匀彻底。经验表明,若通过再一次发酵将有利培养料养份进一步降解,有利于巴氏灭菌减少有害微生物侵染姬松茸。
      (未完待续)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