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等。它是我国1992年从欧美国家引进开发的食用菌,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发展的菇种。 大球盖菇鲜菇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合野生菇的清香味,口感极好。干菇味香浓,可与与菇相媲美,有“山林珍品”之美誉。因其菇体色泽艳丽,滑嫩爽脆,人见人爱,颇受消费者欢迎。国内市场每公斤鲜菇销价6~12元,且货源偏紧,很畅销。国外市场每公斤鲜菇销价5~7美元,千菇每公斤40~60美元。为了开发这一品种,现将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大球盖菇菌盖圆形、中实、红褐色,初时淡黄色、棕色,成熟后变深,直径 3~12厘米,菌柄圆柱形,灰白色、中实,菌柄与菌盖为中生,菌相与菌柄着生形式为直生,孢子椭圆形,孢子印黑褐色,菌环明显。
大球盖菇为草腐菌,主要利用长稻草,麦草等原料进行生料栽培。在用纯稻草栽培时,出菇时菇潮来势猛,朵形挺拔高大(最大朵重1~2.5公斤),周期短,从出菇到收获结束仅40天左右,每米2可收鲜菇15~30公斤。此外,亦可利用多种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下脚料,畜禽粪肥,锯木屑等作生产原料。菌丝生长适温范围5~34℃,最适23~27℃;子实体形成温度为4~30℃,最适为14~25℃,低于4℃和高于30℃子实体难于形成和生长。
菌种制作 母种以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为好;原种、栽培种可用麦粒、谷粒、木屑、稻草、棉壳等料制种,均按常规方法制种,合水量60%~70%。
栽培季节及场地安排 长江中下游地区从9月至翌年2月均可播种,11月至翌年6月可出菇收获,一般气温稳定在8~30℃范围内均可播种,出菇期应安排在气温15~26℃为宜。栽培场地室内外均可。室外栽培应选择避风遮阳的场地,在树林、果园内栽培最为理想。露天场地应搭建阴棚,遮光要求七阴三阳。土壤以腐殖土或肥沃沙壤土为好,呈微酸性。菌床畦面宽1.2米,床面应挖松整碎,呈龟背形,四周及畦间开排水沟,铺料前畦床表面用乐果或免化乐果及杀菌药剂喷洒杀灭虫害和病菌。
培养料处理 大球盖菇属草腐菌,稻草、麦秸、玉米秆、甘蔗渣、木屑、杂草、柿壳等均可任选一种或几种混合栽培。原料要求新鲜、千燥、无霉烂变质。现举例一配方供参考。纯稻草或麦草l00%,另加麦扶或米糠10%,玉米粉5%,石膏粉2%,过磷酸钙1%,石灰粉2%,火烧土灰10%.pH值6~6.5。将备好的原料用1%的石灰水反复充分预湿,然后建堆发酵5~6天,堆料时将辅料混匀后分层混入主料内,中间翻堆2次,使原料合水均匀,充分软化,合水量达到70%~75%。
铺料、播种及覆土 将处理好的栽培料铺在床面上,下层料厚6~8厘米,压实,按10厘米x10 厘米穴播菌种,麦粒类菌种可撒播,穴播菌种决以拇指大小为宜。上层料厚10~12 厘米,压实,仍按前法播种,最上层销料1~2厘米厚,以不见菌种为宜。一般每米’用500克颗粒种2瓶或草料种2袋即可。2~3天菌丝萌发,3~4天开始吃料。当菌丝长至料层2/3时(25~30天),开始覆土,覆土以腐植土为好,其次为树林表层土或农田耕作层土。覆土厚度3~5厘米。覆土要预先杀虫杀菌,合水量30 %左右。 出菇管理及采收 覆土后应在2~3天内调足覆土层水分,并经常保持土层湿润,促使菌丝粗壮发育。15~20天后,菌丝已全部穿透覆土层,此时应适当增强光线,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5%,并喷出菇重水,每米2喷水量l~2公斤。当小菇蕾长至直径2厘米时,可减少喷水量,以轻喷为主,以免造成畸形菇。当菌盖外一层菌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时采收。
采菇时,一手压住培养料,一手捏住菇柄轻轻转动摘起。对采下的菇可及时鲜销或加工成盐渍菇,也可根据客户需要制成千品出口外销,共可采收3~4潮菇。 杨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