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食用菌——金福菇栽培探析
福建省德化县食用菌办 童双利
金福菇是一种正处于开发中的珍稀食用菌。在真菌分类系统中,金福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口蘑属。金福菇是一种主产于热带地区的大型真菌,1998年郭翠英在厦门“福建省热带植物研究所”内凤凰木附近采到成丛生长的金福菇。2000年“三明真菌研究所”在市郊荆西采集到的野生食用菌金福菇,已驯化栽培成功.1998年开始,武汉新宇食用菌研究所利用台湾菌株和分离野生菌株杂交选育,连续进行两 年菌种选育,经栽培试验,发现新宇Tg-1的生产性状和经济性状均优于台湾菌株, 该菌株适 合多种原料栽培,其生物学效率可接近侧耳平菇类平均生产水平。2003年5月我县引进金福菇试验成功,具有补充鲜菇市场淡季优势,且栽培原材料丰富,产量也比较高,市场前景可观,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1 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
金福菇子实体硕大,菌肉肥厚嫩白,口感极好,味甜而鲜美,有突出菇香。金福菇鲜品在每年6月~10月出菇,每袋产量达0.3kg以上,平均价格10元/千克以上。鲜菇耐贮性好,适于鲜销和干制加工,在10℃条件下保鲜期可达1个月不变色。
金福菇适于多种原料栽培,采用我县栽培方法,其生物学效率近侧耳类平均生产水平。因出菇温度较高,适宜在夏季至秋季间栽培,有利于调节鲜菇市场或菇房实施周年栽培的品种搭配。金福菇的经济价值较高,能为生产者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好开发价值。金福菇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引进、筛选、标准化栽培及保鲜加工技术开发已列入“福建省2003~2005年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在我县发展金福菇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山区农民增收的好项目。近年内,金福菇将会发展成为我县食用菌的主导产品之一。
2 生物学特征
子实体丛生或簇生,大型,白色。菌盖宽8~23cm,初期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后渐扁平或中部稍下凹,表面白色至浅奶油色,成熟后变暗,平滑或稍粗糙,微粘;边缘无条纹,初内卷,老时波状或稍上卷。菌肉厚,白色,具淀粉味。菌褶缘波状,菌柄中生或偏生,棒形,稍弯曲,幼时柄基部明显膨大显瓶形,成熟后长8~23cm,粗1.5~5cm,基部往往连合成一丛,表面与菌盖同色,上被纤毛及纤维状细条纹,内实,纤维质。
2.1 温度:菌丝在15~38℃下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范围27~30℃,子实体形成温度15~36℃,以20~28℃为最适。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增高,子实体生长加快。
2.2 水分:培养料料水比1:9~1:20菌丝均能生长,料水比1:1~1:2左右时菌丝生长最快,培养料最适含水量65%。菌丝生长阶段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子实体发育的最适相对湿度为85%~95%。
2.3 光照:菌丝体生长不需光照,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良好。在明亮的散射光条件下子实体发育能正常生长。
2.4 空气:菌丝生长阶段需要少量的氧气。子实体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
2.5 酸碱度:PH2~10范围内均可生长,以PH6.5~8最为适宜。
3 栽培技术
3.1 栽培季节
3.1.1 根据金福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对温度的要求,结合我县气候条件,以夏季至秋季为适宜出菇期,一般安排在5月上旬制袋接种。在山区海拔较高、日夜温差大的乡镇,安排在5月下旬制袋接种。
3.1.2 菌株选择
引自三明真菌研究所金福菇品种。
3.2 栽培料配方
棉籽壳78%,麦皮20%,石膏粉1%,石灰1%。
3.3 堆制发酵
将麦皮、石膏粉、石灰等辅料干态混合均匀,再与棉籽壳充分拌均,加清水调至含水量65%,PH值7~8。然后将培养料堆成宽2米,高1米,长度适宜的料堆,每隔50cm中间插一木棍将料堆形成透气孔进行有氧发酵,当料温升到55°C时翻堆,共翻二次,发酵时间约5~7d。待料温冷却至35°C以下装袋。
3.4 装袋灭菌
栽培袋采用规格17cm×33cm×0.05cm聚乙稀筒膜袋,每袋装料800克,采用常压灭菌在100°C温度下保持12小时。自然降温,待料温降至30°C时,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每瓶栽培种可接40~50袋。
3.5 发菌管理
将接种后的栽培袋上堆发菌。每堆5~7层,每层5袋。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通风透气,温度保持在27~32°C之间,每星期翻堆1次。促使发菌均匀,对发生污染的栽培袋应及时处理(温度低于20°C或者高于40°C时,菌丝生长处于停止状态),培养室相对湿度控制在65%,室内尽量保持黑暗的培养环境,经过室内菌丝培养,在袋内菌丝基本长满。发菌后期应松动袋口,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
3.6 覆土
在适温下经过 35~40d,菌丝在培养料内长满,当料面呈白色,有少量原基形成时,便可排床或排畦覆土。将栽培袋排放在菇棚的床架或室外畦床上,袋距1~1.5cm,然后在打开的袋口覆土。覆土材料应选用保水性、透气性好的富含腐殖质的菜园土及人工配制的发酵土,用泥炭土覆土最为理想,并经过严格的土壤消毒,可用石灰均匀拌入土中,每栽培100m²的金福菇,可用石灰15kg,甲醛1.5kg加水喷雾,加薄膜封闭2~3d,调含水量为65%左右即可。覆土厚3.5cm,土粒直径约0.5~1.5cm,含水量30~35%。
覆土是金福菇生产的一项关键工艺,未经覆土的培养料难出菇。覆土的方法:用泥炭土可一次性覆土,其他覆土材料分二次覆土,厚度2~3cm。覆土后菌袋密闭5~6d。菌丝即可长出土层,此时应加大通风,促使菌丝生长键壮,如发现覆土太干,菌丝爬土慢,减少通风,或推迟通风,可向地面喷水,如果土层太湿及时通风,促使菌丝尽快爬上土层。
3.7 管理
覆土后,每天喷水一次,保持覆土层湿润,覆土层含水量不可过大,否则会造成菌筒腐烂并导致病菌发生,同时要结合通风,增加光照,室温不能低于20℃,以25℃左右最为适宜,在上述环境条件下,从覆土到出菇20~25d。出菇后,应根据菇床出菇多少,发育程度,基质内菌丝发育情况以及气候条件来调节水分和通风管理,喷水后要通风,待土表水分稍干后再关闭。覆土后10~18d,菌丝可长满土层,此时,室温应控制在20~28°C,当畦床出现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时,应喷重水1次,喷至覆土含水量达到手捏成团,松手有裂纹为宜,同时加大通风,给予一定散射光,经3~5d,幼蕾破土而出。在子实体阶段,根据干湿程度,每天喷水1~2次,保持湿度85~95%之间,同时注意水温,不低于20°C。
3.8 采收
当子实体菌柄高度达15cm左右,菌盖直径已长到3~4cm时,菌盖尚未完全形成时采收品质最好,应及时采收。若采收过迟,成熟过度,开伞后体积大、品质下降。采后应分割成单个,削去菇体基部杂质,包装上市。每潮菇采完后,及时清理床面,去除残留菇根,以防杂菌和害虫的侵染,同时要用细土将床面补平,防止积水。停水5d后,再喷水。12~15d内会形成第二批原基,出菇期45~55d,一般可采3~4潮菇,每潮菇大约15d左右,生物学效率可70%,高产可达100%。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