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利用多种复合微生物转化催熟增温发酵,达到“明火加温”后发酵的效果。这项技术优点:
①快速升温:培养料在20℃条件下,仅需24小时料温即可迅速升至60℃左右。料温迅速上升在杂菌适宜的20~30℃温区停留的时间越短,培养料中的杂菌基数就会越少,代谢物越少,所造成危害自然也就越小。
②杀虫灭菌:随着培养料温度的迅速上升,60~70℃的高温快速地杀死了大多数如螨类、线虫、跳虫、苍蝇、瘿蚊等害虫及虫卵。
③优化养分:经催熟剂处理的培养料养分进一步降解、均衡,其中的大部分简单养分转化成仅能被食用菌菌丝利用而杂菌菌丝无法利用的菌蛋白及其他物质,使培养料转变为只适于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基质,确保了食用菌的栽培成功。
④稳定料温:在催熟剂充分处理的培养料料温非常稳定,因此不会出现“二次升温”而导致“烧菌”的现象。
⑤缩短周期:本技术可使蘑菇培养料处理周期缩短7天,仅需20~22天,翻堆三次,即可上床播种。
⑥出菇整齐:由于培养料在处理过程中催熟剂专门添加的高激素分泌菌产生的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的刺激作用——以“菌”促“菌”,一旦营养生长完成(发菌)立即转入生殖生长(出菇),且出菇整齐。
⑦降低成本:本技术使栽培原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利用多种秸杆及农作物下脚料进行食用菌生产,培养料处理过程减少了翻堆次数,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明显的降低了综合生产成本。
⑧高产稳产:催熟剂的加入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直困扰蘑菇栽培中想通过增加诸如饼肥、麸皮、鸡粪等高养分辅料的添加量来提高产量,却又极易招致污染率高的矛盾。处理后的培养料即使7~10天不播种,污染率极低,菌种随时播随时长,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一般增产15~20%。腐熟后的培养料营养更加丰富,发酵过程中以有益菌快速繁殖产生的高温、种群优势、营养选择、代谢产物(抗生素)的综合作用抑制了杂菌的再次生长——以“菌”治“菌”、大量减少了化学杀虫、杀菌剂的使用,良好的综合生长条件确保了蘑菇的健壮生长。每千平方尺需2公斤阿姆斯催熟剂可处理纯稻草2000斤。⑨安全:不再出现不小心烧毁菇房、缺氧和一氧化氮中毒事件的发生。
综合结论在蘑菇栽培中具有以下明显效果:
一、料堆升温快,杀虫灭菌彻底;
二、可以显著缩短培养料发酵周期,一般20~22天即完成堆料;
三、减少翻堆次数,整个堆料过程仅需三次翻堆,省工省时;
四、改善培养料发酵质量,处理过程中培养料在迅速完成降解的同时又保持了很好的弹性、抗杂能力强、菌丝吃料迅速;
五、无需排氨,由于催熟剂中固氮菌的作用,氮素的利用率很高,处理好的培养料无氨味,无需排氨,降温后即可直接播种。
六、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一般增产15~20%和生产安全。
具体操作工艺:蘑菇(粪肥+稻草)
辅料添加
1、粪肥:建堆时一次性加入;
2、尿素:建堆、一翻、两次加入;
3、过磷酸钙:建堆时一次时加入;
4、催熟剂混合均匀,一次性加入。
建堆后要求
1、堆高1米左右,不超过1.3米;
2、成堆后用钢钎,30~40公分一个、30~40公分一排打孔,插到底后左右晃动;
3、打孔后用草帘覆盖,四周用薄膜围住(每次翻堆后也要如此操作)。
翻堆方式
5、7、5,即第一翻为建堆后第5天,二翻为一翻后第7天,三翻处理5天后进行:视料熟情况,再处理5天后即可上床播种。
翻堆次数 共翻堆3次即可
处理周期 20~22天
注意要点:
1、打孔的目的主要为通风、供氧;
2、盖草帘主要是保湿,由于催熟剂处理料速度非常快,不盖草帘表面物料常会因水分蒸发而无法同期腐熟。
3、尿素分两次加入,主要是因为堆料中微生物按分解碳源的比例同化氮素,因此一次性加入过多会造成浪费。
4、过磷酸钙中HPO\24有固氮作用,因此,建堆时加入。
5、三翻后处理3~5天,根据培养料腐熟程度及时铺料播种,若遇天气异常可适当延长2~3天。
6、特别提示:若遇阴雨天需加盖塑料薄膜,以免因培养料遭遇大量雨水灌注而导致厌氧发酵等现象发生。
7、培养料水分应在三翻时调节好,严禁处理好的培养料在播种前加水,以免引起播种后“不吃料”等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