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腐病又叫褐腐病、水泡病等,常发生在子实体上,是一种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真菌病害。其病源是蘑菇的腐病菌,其分生孢子和厚坦孢子都能侵害蘑菇菌丝体和子实体,并使子实体发生畸形。轻度感病时,菌柄肿大成泡状,严重时子实体受阻,长出不规则的白色棉絮状的菌团,不分菌盖、菌柄。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菇溃烂后,会流出褐色的水液,发出特殊的腐败气味。
防治方法:①覆土用甲醛消毒。②堆料时必须经过52℃12小时以上高温发酵。③采用轮作倒茬。④喷水不宜过多,厢内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95%。⑤发病时停止喷水,并降温至17℃以下,病区可用1%~2%的甲醛溶液喷洒消毒。病害严重的,要铲除原覆土,病菇应拔除烧毁。
2.褐斑病多发生在子实体上,是由菌生轮枝霉引起的。侵染蘑菇后,先在菌盖上产生许多针头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并发生凹陷,凹陷部位呈灰白色,充满了病菌分生孢子。菇体畸形,菌盖分化不明显,菌柄则过度肿大或弯曲。其感染途径和方法,与白腐病相同。
3.褶霉病主要危害蘑菇的菌褶。该病大多在湿度偏高时发生,严重时菌褶均被白色菌丝覆盖。防治方法是:加强通风,防止湿度过高。病菇要及时清除。
4.猝倒病由尖镰孢霉和菜豆镰孢引起,主要危害菌柄,使菌柄髓部萎缩变褐。病菇早期与健康菇无异,只是菌盖部分色泽较暗,菇体不再长大,逐渐形成“僵菇”。病因是由带病的土壤引起的,所以对土壤的彻底消毒是主要的防治方法。发生该病时可向菌床喷硫铵铜溶液,其硫酸铵、硫酸铜、水的配比为10∶1∶300。
5.病毒病该病传染性强,菌丝细胞感染此病后就不能形成子实体,形成大片无菇区。菌蕾感染此病后,子实体大多发育成畸形,或菌柄下部削尖,或菌柄膨大成桶状和坛状,最后导致菌柄萎缩成白海绵状。一旦发生该病,要及时隔离。接触过病菇的手和用具,要用0.1%的新洁尔灭浸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