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早做好菌棒散堆、排场。香菇菌丝对外界温度十分敏感,气温高于35℃时就可能引起菌丝死亡。原则上,应在高温季节来临前,选择室内或室外通风散热较好的场所完成菌棒的散堆、移堆工作。操作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振动菌棒,一般安排在早晚低温时段进行,室内散堆菌棒应呈三角形或“井”字形堆放,堆高3-5层,堆间要留有通风道。高温期间严禁翻动菌棒,以防菌棒受振动,菌丝呼吸作用加剧而使堆温上升。
二、提倡室外荫棚发菌。室外荫棚通风好、降温快,利用其发菌可有效减少“烧菌”发生。室外遮荫棚宜建在山的背阴一面,棚顶及四周要遮光,外覆遮阳网或反光膜等覆盖物,但棚顶不能覆盖普通塑料薄膜,以免造成棚内闷热“烧菌”。棚四周可搭架种植南瓜、丝瓜等爬藤作物,以提高遮荫效果。
如遇连续高温天气,可在棚顶安装转动喷头,于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喷水降温,也可在大棚内四周及人行道两边挖掘出相通的地沟,引入“跑马水”降温。
三、加强室内越夏菌棒管理。让菌棒在室内越夏时,宜选在通风良好、夏季凉爽的底层房间发菌,除疏散堆放密度外,应增加培养房间四周的遮荫设施,如搭凉棚、挂遮阳网等。近中午前后关闭门窗,傍晚通风换气散热。遇高温天气,可在室内放置若干盆水,用风扇通风散热,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还可将水喷洒在房瓦上降温,避免室温长时间高于33℃。
四、高温期间停止菌棒刺孔。高温期间,禁止对菌棒采取割袋、刺孔通气等措施,以防空气进入菌棒内部,增强菌丝呼吸作用而使堆温上升。刺孔通气应选在天气凉爽时进行,刺孔量可根据料的干湿度适当增减,含水量高的菌棒可适当增加刺孔量。对同一房间内的菌棒刺孔,要分批进行。刺孔后,菌棒温度上升较快,2-3天内应加强通风散热,以防菌丝因高温而死亡。
五、处理好污染菌棒。对于前期的局部烂棒,可通过挖除腐烂菌块,再涂以生石灰溶液或浓度稍高的杀菌剂来控制病菌进一步扩展为害;对于已全面“烧菌”的菌棒,应及时破袋晒料,以重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