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病虫防治 » 正文

    食用菌胡桃肉状菌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0-10-08  【来源】: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pours)又名小牛脑病、假块菌,主要危害蘑菇
      (1)危害症状  多发生在覆土前后的料面和土层中,先出现短而浓密的白色菌丝,继而形成一粒粒酷似胡桃肉状的子囊果,子囊果群生于覆土表面及料层中,与蘑菇争夺养料,阻碍蘑菇子实体形成。子囊果成熟,子囊破裂放出大量子囊孢子。蘑菇菌种瓶内发生该菌时,瓶内会有漂白粉气味。
      (2)形态特征  菌丝白色粗壮,有隔膜,分枝。子囊果有菌丝组成,致密,有脉络及空隙,外形呈胡桃肉状或牛脑状,表面有不规则皱褶,初为奶白色小圆点,逐渐成为不规则块状,成熟时为暗红色。子囊果内着生子囊,子囊卵形至球形,排列不规则,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近球形。
      (3)发生规律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并借助场地、培养料、覆土或菌种进入菇床。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6~30℃,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4~27℃,适宜的pH为4.5~7.5,高温、高湿有利于该菌发生,子囊孢子耐高温,后发酵的高温对孢子无杀伤力,若菇房温度控制在18℃以下,可避免此病害发生。
      (4)防治方法  严格检查菌种,防止菌种带菌;一次发酵必须在水泥地上进行,避免病菌污染;注意菇房通风换气,菇床发病后,床面停止喷水,待覆土稍干后,挖除子囊果,将室温降至16℃以下,再按常规管理,仍可正常出菇。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