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利用金针菇菌渣栽培蘑菇生产技术


    【发布日期】:2012-03-01  【来源】:泗阳县农委

      六、出菇期管理
      蘑菇栽培的出菇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水分管理、通风换气、采收、菇床整理、追肥等,其中水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6.1水分管理。菇床调水的原则是:保持菇房空气相对湿度85-90%,18℃以上谨慎用水,高于20度避免向菇床喷水,喷水时严防水分渗入到料内,喷水后应加强通风,严禁喷关门水。调水的时间和用水量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看菇调水,菇多多调水,菇少少调水,重水轻调,干湿相间;看天调水,天气干燥时多调水,阴雨天可少调水或不调水;看土喷水,防止表面覆土偏干,以补足土层湿度为好。
      6.1.1喷“结菇水”。覆土调水后的通风同样由少到多,覆土后15-20天,当菌丝爬到覆土层的三分之二时,应加大通风,控制菌丝生长,防止菌丝冒面,使其横向健壮生长,使毛状菌丝连成线状菌丝横躺在土层中,当土缝中出现线状菌丝开始扭结成米粒大小的原基,此时应结合菇房通风,适时喷“结菇水”,一般每天喷水一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量1公斤左右,连续喷2-3天,促进子实体迅速形成,调水以土层吸足水分不漏料为准,土层未湿透,说明水量不足,土层有水渗入基料,说明用水过多,可能会对以后的出菇产生不利影响;具体用量应根据覆土材料的土质?p厚薄、菌丝的强弱、菇房的保湿条件结合气候情况,决定喷水的时间?p次数和数量,喷水的原则是轻喷勤喷,标准是土粒以手指能掐扁,不粉碎,不粘手为合适,喷水后大通风2天,然后减少通风,促使菌丝向上生长,为以后持续出菇作好准备。
      6.1.2喷“出菇水”。当床面普遍看到蘑菇子实体原基长到绿豆大小时,生长加快,需大量水分,要及时喷1-2次“出菇水”。出菇水要重,一般每天喷水一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1-1.5公斤,调至床面土层亮晶晶,3-4小时内吸不干为准,促使子实体迅速出土长大;此时已有菇蕾现出,注意水温要尽量与棚温相近,不可使温差过大,有菇蕾的地方应采用多次少量的喷法,但总量要足,仍应注意土层中不要有水渗入基料,每次喷水量应根据床面子实体多少而定,菇多则多喷,菇少则少喷;喷水时间是在喷结菇水后的4-6天进行,喷水后,还要通风几小时,然后要逐步减少菇房的通风量,增加菇房湿度,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当大批子实体黄豆粒大小时,可再喷1次“保菇水”,每平方米用水0.5-0.8公斤,以保证出菇高峰有充足水分供应。
      6.1.3喷“维持水”。秋季气候干燥,菇床蒸发量大,应经常向菇房内空间和墙壁喷“维持水”,以维持菇房空间相对湿度,满足菇蕾的生长发育需要,喷水的时间最好在早我温度较低时进行,喷水量每平方米控制在0.5-1公斤,在空间来回喷洒,通风较好的菇房午后再喷一次,每次喷水后开门通风30分钟;喷水次数及用水量应根据菇房温度、通风等情况灵活掌握,与保持菇棚湿度相结合,保持菇房内空气湿度在90%左右,床面覆土基本湿润,但在通风孔、近门口处有发白现象均属正常。
      6.1.4喷“转潮水”。每潮菇采菇完毕,要立即清理床面死菇、剔除老菇根后,减少喷水量2-4天后逐渐加大喷水量,使下潮菇尽快得到水份而转潮,每天喷水一次,连续喷2-3天,用水量一般为每次每平方米0.8-1公斤;随后喷维持水,直至下潮菇蕾形成再喷出菇水和保菇水。
      出菇期的水分管理应根据生产实际灵活掌握,喷水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复土层的水分含量和菇房内的相对湿度,以满足蘑菇子实体的生长需求,因此,在阴雨?p湿?p闷的天气,菇房的空气温度已经满足要求,就不必天天喷水,以免造成更高的空气湿度,引起杂菌滋生、产生病斑菇和死菇,晴冷干燥的天气要采取少量多次的喷水方法(少喷勤喷),并适当减少通风,以保持菇房的湿度。
      6.2通风管理。蘑菇子实体的生长过程,需要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培养料的分解还会产生很多废气,因此,出菇期间必须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相对的空气流通,避免封闭状态,否则容易产生“气害”和“病害”;通风要考虑到保持菇房内小气候的相对稳定:秋菇前期菌丝生长旺盛,出菇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需要加强通风,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但此时期气温较高,又需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当气温高于18℃时,菇房通风主要在早晚或夜间进行,无风时,南北门窗可同时打开,有风时,只开背风窗,阴雨天可日夜通风;秋菇后期,出菇少,气温低,可适当减少通风,当气温低于12℃时,通风宜在中午进行,能适当提高菇房的温度;冬季气温低,菇房要做好保温工作,同时要有一定的时间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般每天中午开南面门窗2-3小时,天暖无风时,南北窗可同时打开,气温特别低时,可间隔2-3天通风一次,保持室温在4℃以上,必要时将门窗漏风处堵上,使室温不低于0℃;秋菇结束后,从培养料反面普遍打洞,增加料内空气,散发有害气体,以利菌丝的生长;春季气温较低时,通风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以利提高菇房温度,4-5月份气温升高,宜早、晚和夜间通风。菇房通风换气的原则是:在保证菇房适宜温湿度的情况下,排除有害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创造适宜于蘑菇子实体生长的环境条件,有风时开背风窗,无风时南北窗可全开,阴雨天宜日夜开窗,平时可结合每次调水后进行大通风。通风速度应缓慢,经验判断方法:可向床面上喷一口烟,能在20秒内消失,这样的空气循环速度比较合适。
      蘑菇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18℃,如遇高温(20℃以上)应加强通风降温,以免高温闷棚,造成大批死菇,可晚间多通风,利用昼夜温差调节菇房温度,也可用遮阳网降温;气温低时,白天多通风;阴雨天,昼夜通风。由于蘑菇为恒温结实性,昼夜温差超过8℃就会影响蘑菇的产量,在出菇期应充分结合喷水和通风换气进行菇房温度的调控,防止菇房发生急剧的温差变化,给蘑菇生产造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3病虫害防治。出菇期间,床面有菇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当菇房内温度高于17℃,很容易遭受病虫侵害,因此必须调控好温、湿、气等环境条件,防止高温高湿及闷热状态出现;门窗装纱网防止虫害侵入,当出现虫害时,用适当方式诱杀;当出现病害时,轻微者局部清除用药防治;普遍严重者,则应将子实体全部清除,针对病情用药防治。当气温低于17℃,病虫危害相应大大地减轻。
      根据我地多年生产情况,在蘑菇栽培上,疣孢霉、病毒病、鬼伞、菇蚊、菇蝇和螨虫等病虫危害较为常见,采用及时、有效地防治方法和措施,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控制到最低水平,以保证蘑菇生产取得高产高效。
      6.3.1疣孢霉
      菇体被疣孢霉浸染后出现畸形,菇柄膨大、菇盖变小,并附有白色绒毛状菌丝,以后变成褐色,产生褐色病斑。所有的蘑菇菌株都易感染疣孢霉病菌,老菇房的层架、地面、墙面的空隙等地都能隐藏大量的病菌孢子,当新料进房,温湿度适宜时,孢子萌发,形成新的污染源。因此,及时清除废料、冲刷菇房,密闭薰蒸、干燥通风都是很有必要的消毒程序。薰蒸药剂可用于甲醛和高锰酸钾薰蒸。
      疣孢霉主要来自于土壤,因此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是防治疣孢霉的最有效措施。在取土时要注意土壤的无污染性,选择表土层30公分以下的土,将土壤摊开,表面撒上石灰并及时翻晒;在覆土前10天左右将覆土材料用菇丰1000倍加菇净2000倍或高效氯氰菊酯800倍喷雾至半潮时闷堆5-7天即可使用。
      在出菇前期和菇蕾发生期,注意检查菇床面上的菌丝。若有发现疣孢霉菌开始为害,要及时用药防治。可在用药前一天停止浇水,并在为害处撒上食盐,再用菇丰1000倍,每平方米1-2公斤药液喷雾,喷后停止浇水一天,相隔4-5天后再喷一次,或在采菇后施用,连用3-4次,每次可选用不同的药剂,如多菌灵、施保功或代森锰锌,可有效防控病害的发生发展;另外适当降低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差,也能有效减少疣孢霉的发生和降低危害程度。
      疣孢霉的危害一旦发生,应做到:①立即停止浇水,加大通风量,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②立即挖掉病菇、菌丝块和周围的覆土,并且撒上石灰集中销毁,防止再次感染;③换上新土后,在原发病部位均匀喷洒福尔马林、多菌灵等高效杀菌剂,严重时菇房内用福尔马林(用量为10毫升/立方米)熏蒸消毒1小时,通风2-3天,待床面干燥后再喷药。
      6.3.2蘑菇病毒病
      蘑菇病毒病发生普遍,对产量影响较大,危害严重,受害程度与感染期有关。受病毒病危害的子实体最明显的症状是菌柄伸长,菌盖很小,有的甚至菌盖直径还低于菌柄,菌盖薄而平展,早开伞;发病的蘑菇菌柄上经常出现褐色斑或条纹状斑。
      防治方法和措施:①培育、使用无病毒菌种。②播种后用地膜或旧报纸覆盖床面,以防带毒孢子降落在培养料中,并定期(每5-6天一次)用0.5%甲醛溶液喷洒床面,直至覆土时为止。③菇房使用前要彻底消毒,生产结束后及时清除废料,床架及用具要用消毒液浸泡、洗刷晒干,并用1%碳酸钠加2%五氯酚钠混合液涂刷,再用5%甲醛溶液喷洒菇房墙壁、地面及菇床,或用硫磺进行熏蒸。
      6.3.3鬼伞菌
      鬼伞菌又名野蘑菇,主要产生于温度过高的培养料中,在堆制培养料时,首先选择无霉变的原料,同时调整好碳氮比,避免含氮量过高,当培养料中有氨味或氨味过重时,要用甲醛进行处理;其次在发菌阶段切记不要使料温过高,避免病菌的产生。如果菇床上已经出现鬼伞菌,应立即拔除干净,随后通风降温,待菇房温度下降后,病菌便自行消失。
      6.3.4螨虫
      在蘑菇发菌过程中,若发生螨虫危害,通常造成菌丝退化,绒毛状菌丝减少,菌丝表层有粉红色或白色的亮点,子实体出现孔洞、腐烂、秃根,幼菇萎缩等现象,从而造成菇体营养无法输送而萎缩死亡。
      防治的方法措施:①二次发酵要彻底,确保培养料的质量;②杜绝使用带螨菌种;③发菌和出菇期培养料中的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用放大镜看到的范围内有3-5只螨虫)时须及时用药防治:若菇房密封条件好,可用磷化铝熏蒸,每立方米菇房用3片,密闭菇房48小时;若菇房密封性差、虫口密度大,应采用药剂喷雾防治,可用阿维菌素、三氯杀螨醇或菇净兑水喷雾;在覆土期发现螨虫.可在覆土后结合调水,在水中加入药剂进行除螨,在菇采净后施用,间隔4-5天后,重施一次,一般喷施3次,基本可减少螨虫的危害影响,达到正常出菇。
      6.3.5菇蚊
      主要是幼虫取食菌丝,幼虫多在土层有菌丝的地方取食菌丝和原基,并从幼菇的基部钻入菇体。随着菇体的生长,菇盖和菇柄内形成许多孔洞,严重影响了菇体的产量和质量。
      防治的方法措施:
      ①及时清除废料,减少虫源;②覆土拌药,减少发菌期虫源,当发菌期发现有成虫活动,就要在料面覆盖物上喷施敌敌畏或菇净,以减少成虫飞入量,覆土时拌入1000倍的菇净药液,能有效杀死料中的幼虫。
      ③出菇期发现幼虫为害,应及时摘除可收的菇体,待菇床土面较干时,用500-1000倍的菇净或1000-2000倍的敌杀死、氯氰菊酯进行喷雾,成、幼虫兼治。
      ④春菇期应将菇净与浇春菇水结合在一起,多次喷施,以确保春菇安全。
      6.3.6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将蘑菇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水平,以保证蘑菇优质高产。
      (1)菌种。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强的菌株。随意引种没经过审定的菌株,极易传播病虫危害,特别是蘑菇病毒病的危害;生产上宜选用具有适宜菌龄、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害、外观色泽洁白的优质菌种。
      (2)做好培养料的发酵及覆土消毒工作。培养料成分配比适当,酸碱度及含水量适宜,且发酵得好,既有利于菌丝生长,使菌丝体生长健壮,增强自身抵抗病虫、杂菌能力,同时培养料经过发酵可杀死料中的绝大部分病菌孢子和虫卵,减少病虫危害来源;覆土也是传播病虫害的主要媒介,消毒覆土是预防许多病虫害的关键措施,覆土材料一般应选取地表15厘米以下的土,备土后应在烈日下暴晒至干燥状态,使用前用1‰的甲醛溶液均匀调水,再用1%的敌敌畏喷洒到覆土中,调水后用薄膜覆盖一天,再摊开晾晒1-2天,待甲醛挥发后使用。
      (3)做好菇房的清洁卫生工作。菇房在使用前除了做好常规清洁卫生外,还应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杀虫工作:①菇房内床架喷一次波尔多液或漂白粉液;②墙壁、地面、床架及周围空间用1‰多菌灵加0.5%敌敌畏喷雾;③整个菇房按每立方米10毫升甲醛、2克高锰酸钾的量熏蒸12小时;④菇房的门窗装上纱门、纱窗,以防害虫飞入。
      (4)做好蘑菇栽培的管理工作。①根据气候条件适时播种;②蘑菇栽培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床面,发现有病虫出现或有异常气味要及时处理;③做好菇房保温工作,避免高温和冻害;④加强菇房水分管理,根据栽培情况,使菇房保持适宜的湿度,出菇时,喷水应细,不宜打大水。⑤注意菇房通风透气;⑥菇房要保持清洁,摘除的病菇及受污染的培养料要及时处理,不宜留在菇房内。
      (5)采用适当的化学防治措施。①在菇床覆土后,土面及周围空间喷1‰的甲醛溶液或多菌灵液可有效防治多种病害发生;②每隔一个月在菇房喷一次1‰的甲醛溶液或多菌灵液。③发现病虫需要用药时,使用的农药、用药量及用药时间要适当,以避免发生药害,造成蘑菇污染或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④发现鼠害及时用药或捕捉。
      6.4菇床整理。每次采收以后,菇床上遗留下的死菇、老菇根要及时清除干净,因老根已失去吸收养分和出菇能力,占据位置会使下面的菌丝生长受到影响,妨碍出菇,如果时间长腐烂后,还容易引起病虫害。在第一批菇和第二、三批菇采收后,剔除老菌丝尤为重要。清除老菇根、死菇后要把采菇时带走的泥土,用湿润的细土重新补平,保持原来的厚度。清除老菇根时不能大挑大翻,以免损伤菌丝,应使用镊子挑选。冬季停产期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清除老菇根、松土和补土工作。若培养料内菌丝旺盛,土层菌丝板结,应先将细土轻轻刮到一旁,逐一松动粗土,拣去发黄的老菇根和死菇,然后把细土盖上铺平,土层不厚的,可补加新细土;如料内菌丝一般,土层菌丝也未板结的菇床,只需进行松土,用镊子或小刀轻轻挑动细土,将细土缝内或粗土间的老菇根、死菇清除,喷一次石灰水或营养液,10天左右再补一层新的细土;如料内菌丝生长较差或有少数霉菌的菇床,只需在料的反面用木棒或竹竿向料内戳洞,并使土层有所松动,以改善料内和土层中的通气状况,促进菌丝生长,抑制杂菌生长。
      6.5追肥。蘑菇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从培养料中吸收营养,在出菇盛期,需肥量大,若料内营养供应不上易出现菇柄细长、薄皮开伞菇,生育后期料内营养不足时,产菇量少、菇小、薄皮菇多,严重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在子实体生长时,某些微量元素的供给也非常重要,如果缺少微量元素,会影响菇体生长的生理活动,适时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追肥一般掌握在每批菇结束后,下批菇长至黄豆大时喷施为适宜,不能盲目追肥,温度18℃以上不宜追肥,每平方米每次用量约0.5公斤,可施磷酸二氢钾、硫酸镁、葡萄糖等速效性肥,使用浓度为5‰左右。
      生产实践中蘑菇追肥常用的肥水有:①菇根水:将鲜蘑菇根5-10公斤冲洗干净后切碎,加清水10-15公斤,煮沸10-15分钟,过滤取汁,加水30-40公斤稀释后喷施;②培养料浸出液:培养料浸出液是蘑菇栽培中使用最普遍的追肥,取材方便,成本低,不产生副作用。将发酵后晒干的培养料捶碎,放入缸内,加10倍开水冲泡,搅拌后加盖闷闭,冷却后过滤取汁使用,喷雾时加1倍清水,床面经常使用这种液肥,能延长出菇高峰期,可使子实体肥厚,提高产量和品质;③鲜豆浆汁:用黄豆1公斤浸水后磨成浆汁,过滤后加50千克水进行喷雾;④葡萄糖、尿素复合液:用1%的葡萄糖和0.1-0.2%尿素溶液,在采菇中后期施用,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注意此液肥在气温上升到18℃以上时禁用);⑤磷酸铵液肥:用磷酸二氢钾0.2公斤、碳酸氢铵50克,加水15公斤配制成磷酸铵液肥,使用时加1倍清水进行喷洒;⑥蘑菇健壮素1号:比久0.5克、硫酸镁40克、硼酸10克、硫酸锌20克、尿素100克、维生素B1100毫克,加水100公斤,可供300平方米菇床喷2-3次,对菌丝复壮具有良好的效果;⑦蘑菇健壮素2号:比久1克,硫酸镁5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维生素B1100毫克,加水100公斤,对促进子实体形成和肥大有明显效果,使用方法和用量与1号相同;⑧快丰收:使用浓度以1:1000倍液的效果为好,可用于覆土的调节水,以及子实体长出后的保湿水,每5天施用一次,每平方米总用药量为0.5毫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6.6出菇中、后期管理
      在出菇中、后期,由于出菇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下降,水分蒸发量逐渐降低,所以调水量和调水次数也相应减少;调水、通气、控温等管理要求与出菇前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期菇管理一般在晚间即气温较低时段进行操作,中午温度高时不操作,而后期菇管理一般在白天操作;中、后期明显出现床面无菇落潮间歇,主要是做好养菌管理工作,出菇落潮后,及时整理床面,拣除死亡小菇蕾,清理老化根状菌索,挑剔老菇根,再用湿细土补平床面;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并做好保温工作,让蘑菇菌丝有一个休生养息复壮的时间;同时要做好菇床施肥、病虫害防治和覆土层pH值调节工作。

      七、越冬管理
      当菇房温度自然降到10℃以下,秋菇基本结束,即进入蘑菇越冬期;菇房温度降到5℃以下,菌丝进入休眠期,及时做好菇房越冬期管理,可为春菇打下良好的基础;
      7.1清理料面。在秋菇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清理菇床,剔除床面死菇、老菌块及干瘪发黄的老菌丝,然后补上一层潮细土,避免滋生杂菌,又可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同时还应堵塞鼠洞,防止鼠害。
      7.2通风保温。秋菇经过长时间的保湿催菇,菇房湿度大,培养料及覆土含水量较高,不利菌丝恢复生长;为此,料面清理结束后,应将菇房门窗打开,进行通风,并在料面上用尖木棍打洞,以排出料内水分和废气,促进菌丝恢复生长;晴天中午室外温度高于菇房温度时,开南北窗通风,平时开南面窗通风,注意保持菇房温度在3-4℃以上,避免低温结冰,冻伤菌丝,确保菌丝安全越冬,为春菇高产打下基础。
      7.3补充营养
      培养料经秋季大量产菇,营养消耗较大,pH值也降低较多,应结合通风、补水进行调节酸碱度和补充营养,以增加土层菌丝的营养,追肥液可用,0.1%-0.2%尿素液、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菇床,或追施“蘑菇健壮素1号”,并用细土覆盖露出床面的菌丝体,以防寒流冻伤菌丝。
      7.5水分管理。菇房越冬每隔10-15天,适当对土层进行喷水,喷水宜在外界气温比菇房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喷水可用井水或20℃左右的温水,每次每平方米喷0.6-1.2千克,气温在0℃以下不能喷水,结合调水可喷0.5%-1%的石灰澄清水或1%碳酸钙液,调整覆土的酸碱度(pH值)为7-7.5。

      八、春菇管理
      春季气候变化很大,气温忽高忽低,要特别加强管理工作,以免造成菌丝萎缩、死菇和虫害的发生;次年3月中旬以后,气温回升,蘑菇又进入了春季出菇阶段。加强春菇管理,可使产量达到全年的30%。
      8.1水分管理。春菇出菇水的调节一般可在3月中旬开始调水。春菇调水总的原则是“3月稳,4月准,5月狠”。3月份调水时可先喷pH值为8~9的石灰清水3~4次,增加土层的碱性。每隔1~2天喷水1次,每次喷水230克/平方米,使细土能捏得扁,搓得碎,土层含水量达18%。春菇调水前期气温在15℃下,可结合调水喷施葡萄糖、2号健壮素等营养液,增加菌丝活力。出菇前5~7天,还应喷施菇净1000倍防治越冬期的害虫。4月份,气温逐渐升高,蘑菇大批出土,这时需增加水量,要达到秋菇旺产期相同的土层湿度。一般每天喷230~360克/平方米,保持细土搓得圆,捏扁有裂口。5月份气温较高,常在25℃以上,床面耗水量多,此时土层湿度调到比秋菇旺产期还要大些,每天喷水450-700克/平方米,使细土稍粘手,促使能结菇的土层菌丝加速结菇。出菇期间要菇房空间经常进行喷雾,增加空气相对湿度。
      8.2通风管理。气温低时,应在中午进行通风,若天气晴暖,气温在18℃左右,可打开全部通风口通风1-2小时。低温时减少通风,注意菇房保温。当气温在23℃以上时,早上开窗降温并通风,使土面偏干一点,防止菌丝徒长,床面停止喷水,空中不再喷雾。当温度低于22℃时,可适当喷水降温争取再出一潮菇。
      8.3虫害预防。温度高,虫害重。4月份应把通风口钉上纱窗,防止害虫飞入。若室内有害虫飞动,向空中喷溴氢菊类药物,也可在门口挂敌敌畏浸过的帘子。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