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褐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研究课题系上海市科委下达的局管项目,是针对近几年上海地区蘑菇褐腐病大发生,严重危害蘑菇产量和品质而立题的。通过一年半的研究,明确了上海地区大发生的病害是蘑菇褐腐病(Wet bubble),其致病菌为有害疣孢霉( Mycogore perniciosa)。在国内首次对有害疣孢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找出了其菌丝、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温度、PH,明确了光照、CO2浓度、继代培养代数对它们的影响,同时找出了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PH和最佳刺激物。首次提出了蘑菇菌丝形成菌索时、子实体原基分化时、子实体分化结束时及其生长后期四个生育阶段受到侵染后表现出的不同病症形态、演变与危害的严重度,并划分为四类病症。通过对有害疣孢霉侵染途径的调查,明确了复土、感病菇房及其设施带有厚垣孢子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是菇房内的再侵染源。经过室内药剂筛选及菇床药效、药害测定,选出了几个对该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消毒剂。结合对上海地区蘑菇褐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首次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一整套以环境卫生、栽培管理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在上海嘉定、松江、青浦、浙江平湖等地实施,近30万平方米的栽培面积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挽回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为以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课题针对蘑菇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立题研究是及时、正确的。在研究中条理清楚,数据正确,档案齐全,并在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方面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工作,为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应用或转让条件及应用效果介绍:制定出一有效可行的蘑菇褐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51.9万平方米的栽培面积上推广应用,取得了278.1万元的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为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