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作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但在2011—2012年召陵区举办的食用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笔者发现召陵区万金镇郭庄食用菌大多为设施栽培且连年重茬种植,导致病虫害日益严重,致使单产下降,效益降低。不少菇农因此被迫更换栽培场所,甚至连栽培设施都要更换,严重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召陵区农林局组织技术人员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并查阅有关农业资料,找到了食用菌重茬栽培容易失败的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一、重茬栽培易失败原因
1、灭菌消毒不彻底 种植过食用菌的菇棚再利用时,消毒灭菌不彻底,尤其是土壤处理不彻底,菇棚内的空气、土壤、设施带菌,是造成食用菌重茬栽培失败的主要原因。
2、预防措施不够 前一年发生的轻微病虫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感染菌袋随处乱扔,虫卵和病原菌积累越来越多,导致设施环境恶化,无法再进行食用菌生产。
3、害虫发生严重 大多害虫往往携带大量病菌,一旦害虫随培养料进棚,即可形成“病源”,到处传播,形成蔓延。
二、防治对策
(一)、老菇棚处理
1、严格栽培环境的消毒处理 清理菇棚周围环境,粪堆、草堆、垃圾等应清理干净,将杂草一并清除,并喷洒500倍的多菌灵类杀菌药物,以彻底清洁环境。
2、棚内消毒 使用多甲溶液(多菌灵、甲醛、水为1:2:100),对棚内进行地毯式喷洒,墙体、墙角、立柱、通风孔等亦应喷洒药物,不留任何死角。对于土棚,应把内墙面铲去3—5厘米厚,再进行消毒。
3、晒棚 出菇结束后,揭掉遮阳物和棚膜,对可拆的竹木拆掉后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刷干净,利用太阳的强光长时间暴晒竹木和棚(可雨淋),10—15d即可启用。该项措施能够较彻底地杀灭棚内病毒、病原菌。
4、更换架杆棚膜 对原发病害严重的菇棚,可拆除上层架杆、塑料膜等物,棚内堆以秸秆杂草,点燃焚烧,将草灰翻入土层中,重新架杆覆膜,再施以药物喷洒,效果很好,该法采用物理化学结合方式进行杀菌,相对要彻底一些。具体操作时应选择无风天气,并备有适当的灭火手段,菇棚集中区域应统一行动,此外靠近村庄、建筑物的菇棚不要采用该法,以免发生火险。
(二)、土壤处理
1、覆土材料的处理 对于必须采用覆土栽培的品种(双胞蘑菇、鸡腿菇等)和采用覆土方式栽培的品种(平菇、高温香菇、灵芝等),对覆土材料倾向于暴晒、药物闷堆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选择覆土材料后,在硬化地面进行暴晒,随着翻动,使土粒保持在0.5厘米以下的粒度,多为粉末状。1立方米土壤用5%甲醛10公斤,并掺入1%石灰粉、0.05%敌敌畏,边喷洒边搅拌,最后覆盖薄膜,闷堆24h,摊开等气味完全散失后,堆放待用。
2、老菇棚地表土的消毒 铲去老菇棚内10厘米以上的地表土更换新土;或对地表土采用覆土材料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三)、培养料处理
该阶段包括培养料的暴晒处理、发酵处理(适当延长发酵时间,将培养料温度升高到50℃,并保持8—10h,每天翻料打透气孔1次,保持水分适宜,绝不可“干烧”)、装袋播种(采用颗粒环播法,即袋头封面用中部环播法,使菌种尽量避开袋内中心高温,以缩短菌种的复苏时间。)、熟料接种及培养发菌等环境的清洁杀菌。菌袋发菌完成后,菌袋进棚前应配制3%石灰水溶液,盛于大盆等容器,将菌袋逐一浸洗一遍后再进棚;培养料进棚后,密闭菇棚所有门窗及通风口,用甲醛(15—20毫升/立方米)、高锰酸钾(10克/立方米)和80%敌敌畏(5—8毫升/立方米)熏蒸48—72h,以达到彻底消毒杀虫的目的。
(四)、菇棚管理
自菌袋进棚或培养料进棚播种后,应创造食用菌生长的适宜条件,必要时喷施药物,以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
1、温度管理 发菌温度采取先高后低的方式管理,即装袋后迅速提升料袋温度,使其达到35—38℃,袋内中心温度升到40℃,维持2天,翻袋透气,稍降5℃左右,再次升温保温在35℃左右,至菌种块产生抗体菌膜,逐渐降低至室温。这样管理既能使料内嗜热放线菌迅速繁殖达到以菌治菌的目的;又可杀灭虫卵及部分杂菌。通过热刺激,复苏后的菌种吃料十分迅速。
2、通风排湿 由于棚内相对密闭,造成通风差,湿度大可诱使病害的发生。结合通风换气,菇棚内经常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0%石灰水溶液。
3、避开化学污染气体 一些化学气味:如涂料、汽油、煤油、农药等气味,对发菌十分不利,应尽量避开。做到既有气流畅通,又有稳定的小气候环境,有经验的菇农可在室外进行发菌。
(五)、病害防治
建议将食用菌病害消灭在萌芽之中,争取“治早、治少“。食用菌病害初发之时,是防止病害大量繁殖形成危害的最佳时机。对初发病害,应进行彻底处理,对菌袋立体栽培的,连同发病菌袋清理出棚,浸石灰水(或焚烧)后深埋处理。数量较大时,可撒拌石灰粉后进行堆闷,方法是:建堆后,用稀泥巴封堆,令其自然发酵,产热杀死病菌仍可继续使用。对覆土栽培的,应扩大病区范围连同培养料一控到底,清理出棚。
(六)、虫害防治
清理菇棚外部环境,可喷施4.5%氯氰菊酯1000倍液等高效低毒药物控制菇蚊、蚤蝇、夜蛾及跳虫等虫源;菇棚门口撒施2米以上石灰过道,以防爬虫类进入;通风口、门口封挂防虫网,以防飞虫进入;发现螨虫后,采用菜籽饼(也可用棉饼、豆饼替代)等毒饵诱杀,在菌床上铺若干纱布,纱布上铺一层炒熟的菜籽饼粉,螨类闻到香味后便会聚集于纱布上取食,此时将纱布连同螨虫一起放入沸水中浸烫,效果较好。对菇蚊蝇类,可在出菇间歇期喷洒灭害灵即可杀死,也可配制糖醋液诱杀,按高度白酒:糖:醋:水为1:2:3:4的比例配好后,另加3—4滴敌敌畏液盛于容器,成虫趋味飞入,即可杀死。
作者简介:朱富春,1973出生,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推广工作16年。联系电话:13603857526 ,0395-3328971
地址: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农林局(漯河市召陵区滦河路农林局植保植检站)邮编:4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