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发菌
8.1 培养室准备
培养室外环境主要做好场地的清洁消毒工作,清除垃圾杂物,清理水沟,并保持环境清洁,以减少污染源。培养室内地面用敌敌畏喷洒杀虫,地面抛撒石灰,改变地表酸碱度,抑制杂菌的生长。
8.2 培养管理
8.2.1 温度
金针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培养过程中,由于菌丝生长自身将产生热量,袋内温度会比环境温度高出2℃~4℃,故进行温度控制时,应以袋温为准。培养菌丝过程,温差不易过大,否则会引起提前出菇,影响产量。
8.2.2 湿度
菌丝培养期间,不需要从环境中摄取水分,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为宜。
8.2.3 光照
发菌期间,尽可能保持黑暗环境。
8.2.4 空气
菌丝培养期间,一般每天进行一次通风,通风时间控制在30分钟即可。
8.2.5 管理
菌丝培养期间,每隔8~10天应进行一次翻堆,将菌袋位置调换,使其发菌速度一致,并挑选出感染菌袋。当环境温度高于25℃时,要及时通风降温。一般25~35天即可完成发菌。发菌室应密闭,防止老鼠咬破菌袋,造成污染。
9 出菇
9.1 菇房准备
栽培金针菇的菇房要求通风换气良好,保温、保湿性能好,调节光照方便,可以选择现有符合出菇条件的闲置房屋,亦可搭建竹架大棚进行出菇。在排袋前一天,需要对菇房进行消毒,首先对大棚内进行清扫,然后用喷雾器喷施克霉灵,再密封30小时后通风,或喷施漂白粉亦可,最后再地面上撒上石灰粉即可使用。
9.2 排袋
在菇棚内地面铺一层砖,砖行间距为90cm,在砖上码放菌袋,袋与袋之间间隔1~2cm,码放完一层后,在袋子上平行摆放两根细竹竿,然后对齐第一层菌袋,再摆放第二层,堆放到第5层时,用竹竿斜绑在袋间竹竿上,每1.5米,绑两根,分别插入两旁地上,以稳定层架,如此可堆放8~14层。
9.3 催蕾
菌丝长满袋后,还需创造适宜条件,刺激菇蕾产生。催蕾的方法是——搔菌。将菌袋排袋完毕后,去除袋口封纸和塑料膜,用搔菌钩将菌袋表面的一层菌膜和残存的老菌种去掉,并将料面整理平整。完成后,用喷雾器向袋口喷水,再用新报纸将袋口封住,并保持环境湿度在85%~95%,同时夜间增加通风,拉大昼夜温差,白天利用散射光刺激,约7天可形成菇蕾,然后去掉封口纸。进行疏蕾管理,用竹片将菇蕾去除,需去除的菇蕾有:边生,中间不生的;长的比大部分菇蕾快的,出蕾量非常小的。
9.4 出菇期环境控制
9.4.1 温度
低温是菇蕾形成的重要条件,出菇的适宜温度为10℃~12℃。在适宜温度下出菇,子实体生长慢,颜色淡,生长整齐,产量高,质量好。若温度过高,则菇质]量差,易感染杂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