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发菌管理
4.4.1 合理排袋,严格控制料温 半生了栽培,接种量大,用料量大,料内各种微生物繁殖活动聚集的发酵热和平菇菌丝生长产生的生物热,会使料温升高,所以合理排袋很重要。菌袋可采取井字排列,在棚内每墩四层,墩与墩间距30cm。每3排留50cm走道。棚内能排放25000kg左右,剩余排放在杨树林中,每墩5层,如果遮阳效果差,可在上面覆盖杂草。无论棚内棚外,事先场地要灭菌杀虫。
4.4.2 棚内加大通风 将棚北面风口全部打开,支开南面薄膜1m高,棚顶部风口全部打开,大通风,预防料温过高,料温不可超过34℃。否则易造成烧袋或感染杂菌。
4.4.3 加强倒袋翻堆和检杂工作 装袋播种2~3d检查一次,看菌袋两端是否忘记放菌种,并补种。以后每隔10d翻袋一次如发现袋中间有少许毛霉、黄曲霉,只要不是绿霉,都不必惊慌,这类菌袋经正常管理和培养后,都能发好菌,并正常出菇。如发现个别袋水分偏大,可将袋立放到地面上,让水通过透气孔流出。凡污染绿霉严重的袋,拣出场地,倒料晒干或倒出加入3%石灰熟料栽培。
4.4.4 加强对虫害的防治 每隔4~6d菌袋及周围环境喷施2000倍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敌杀死等,有明显的驱虫、杀虫效果。注意:不能喷施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
4.5 出菇管理 一般经30~40d,菌袋发满并拱菇蕾,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4.5.1 码垛 在大棚内,每隔80cm打一宽30cm高15cm的土埂,上面覆盖地膜防止菇体带泥。其上排放菌袋,前期发满排放的15000kg,因温度较高,袋与袋之间相隔1~2cm,四层高,出完头潮后再排放七层高。后期出菇直接排放七层,且袋之间不留间隙。
4.5.2 幼菇期管理(菌盖直径3cm以下) 保持相对湿度80%~90%,出菇场地每隔2d浇一次水,前期温度较高,可将风口全部打开,保持新鲜空气,如风大干燥,可一面通风,即北风打开南面通风口,防止通风量大将原基吹死。冬季温度较低,可每天中午通风一次,每次4h左右。总的管理原则是保湿、空气新鲜,切记向幼菇上喷水。
4.5.3 成菇期管理 前期出菇,温度较高,每天下午14∶00喷水一次,最好喷雾状水,一带而过。切记喷大水,因为灰黑色品种对积水敏感,易产生黄斑病。经常保持地面湿润,可隔2~3d向地面浇一次水。雨雾天不喷水,大通风,风口全部打开,保持空气新鲜。冬天温度低,棚内湿度大,可不喷水,向地面浇水即可,若向菇体喷水,难以蒸发,极易产生细菌性病害。在中午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即可。
4.5.4 适时采收 平菇成熟的标准是菌盖边缘有内卷转向平展,此时,菇体重量达到最大值,菌盖破损率低,菌肉厚,外观好售价高。前期温度高,易起早采收,七八成熟。冬季,前一天下午采收,成熟度十成熟。采完后放入塑料筐中,由于出菇期不向菇喷水,菇体比较干,所以,放入塑料筐中的菇在水池中浸2~3min,这样出售时,菇体鲜艳,边缘不裂,售价高。该栽培方法,一般10月下旬开始采菇,日采菇250~400kg,且天天有菇上市,直到来年5月。
4.5.5 补水 两潮菇采后4~5d,用补水器补水,1kg干料补水0.3~0.4kg为宜。配方如下:磷酸二铵6kg,三十烷醇20支,石灰5kg,水1000kg。补水后打开所有风口,大通风2d,防止水分过大菌袋、菇体感染细菌。四潮菇后,再补一次水,1kg干料补0.15~0.2kg。共可采收6~7潮菇。
该模式栽培特点:科学选择品种,严格按播种期种植,播种期内天天投料,出菇期低湿管理,防治病害发生,天天有菇均衡上市,避免菇价忽高忽低影响栽培效益。经三年实践证明:技术简单,管理方便,成本较低,风险较小,效益很高,值得大面积推广。
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1、时间:d(天)、h(小时)、min(分)、s(秒)。 2、长度:km(千米)、m(米)、cm(厘米)、mm(毫米)。 3、面积:m2(平方米)、667m2(亩)、hm2(公顷)。 4、体积:m3(立方米)、L(升)、ml(毫升)、μl(微升)。 5、质量:t(吨)、kg(公斤 千克)、g(克)、mg(毫克)、μg(微克)。 6、浓度:mg/L、mg/kg(ppm,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