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山区,太行山中段东麓,目前有许多废弃的防空洞,利用防空洞夏季反季节生产鸡腿菇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 栽培现状
鸡腿菇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5℃~21℃之间,超过25℃后子实体发育十分缓慢,一般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只能安排在春、秋两季栽培。如果在冬、夏两季反季节栽培鸡腿菇,冬季必须在日光温室内进行栽培,而在夏季需要利用降温设备,所以成本高。利用废弃的防空洞经过改良,在夏季反季节栽培鸡腿菇,不需降温设备,成本低,而且产量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2 防空洞的特点与改良
废弃的山洞内简陋破旧,要栽培鸡腿菇必须对山洞进行改良。首先,要增设通风口,通风口安装16目的尼龙纱网,阻挡蚊蝇等害虫的进入。其次,对墙壁和地面进行修整、粉刷,铺平地面。由于防空洞内光线很暗,鸡腿菇在出菇和菇体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因此,在洞内每隔5~6m悬挂1盏25瓦的节能灯。由于夏季蚊蝇危害,在离洞口不远处悬挂捕蚊灯,也可在门口悬挂草帘或棉帘。
3 栽培时期的选择
根据山洞内常年四季温度变化,4月中下旬以后温度即达到鸡腿菇所需的最适温度15℃~21℃。在6~9月份,大棚生产的鸡腿菇和春季栽培生产的鸡腿菇均已下市,鸡腿菇在市场上开始供不应求。因此,宜将出菇高峰期安排在6~9月份。栽培菌袋脱袋覆土后一般需1个月左右开始采收,因此,栽培菌棒要在5月1日之前准备好,5月1日左右将栽培菌棒下洞,脱袋排畦。
4 品种的选择
山洞内基本保持恒温,但通风相对不足,且光线依靠节能灯供给,因此需要选用恒温结实性、低氧耗、对光线要求不严格的品种。
5 栽培方法
5.1 采用发酵料栽培鸡腿菇。按照配方的比例,先将棉籽壳、玉米芯等主料和麸皮、玉米粉、石膏等辅料混合均匀,然后将磷肥、克霉灵、营养素等溶于水中洒于料内,边洒边翻,混合均匀。料拌好后建成宽1.5~2m、高1~1.5m,长度不限的料堆,每隔30cm打通气孔至堆底,孔径3~5cm,上面覆盖薄膜或草帘,四周压实保温保湿促进发酵。经2~3d,当料堆30cm处温度达到55℃~60℃时保持12h后翻堆,把料内外、上下调换位置,重新复堆打孔,料温再达55℃~60℃时继续保持12h后翻堆。以后每隔12h翻1次,连翻3~4次。翻堆期间料温不要超过65℃,否则营养消耗太大,出菇后劲不足。料发好后呈深棕色,有酱香味而无酸臭味,含水量在65%左右,pH值为7(偏碱)。将发好的料散堆降温至30℃以下,用层播法装袋接种,进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
5.2 脱袋覆土。根据洞内宽度,留0.5~0.6m宽的人行作业通道,挖成宽1~1.5m、深20~30cm,长度不限的畦床。使用前要防虫、消毒灭菌,然后将菌袋脱去薄膜,把菌棒从中间竖切,切面向上放于畦内排好,菌棒间留3~5cm空隙,用配好的营养土(肥土)填满。排放完毕后再于菌棒表面覆上3~5cm厚的营养土。在使用前,将所用的覆土材料用1%~2%的石灰水溶液调和至含水量45%左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鸡腿菇具有不沾土不出菇的特性,而且菌丝体抗老化能力强,在生产上根据市场行情和生产情况,可分期分批脱袋覆土栽培出菇,保证持续供应,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5.3 通风技术。山洞在夏天时的湿度相当大,近乎饱和,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管理时不需要喷水,湿度太大需要加大通风量。但是,夏季山洞内温度低,一般在16℃~18℃,而室外温度在25℃~38℃,室内外温差大。针对山洞内与洞外温差大的特点,通风要在早晨7:00以前进行,开排风扇通风2h,这样洞内外温差小,可降低洞内湿度,同时引进新鲜空气,白天一般不通风。
5.4 出菇期管理。管理上以通风、防治病虫害为主,并给予适当光照,刺激出菇。通风透气结合降低湿度同时进行。
6 采收加工
夏季温度高,鸡腿菇生长成熟快,因此要及时采收、加工。当子实体长至圆柱形或钟形,颜色由浅变深,菇体结实不中空,菌盖上有少量鳞片,菌盖与菌柄未分离,菌环刚开始松动时,采摘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