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用菌生产栽培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病虫等的危害,使产量和品质明显降低,影响食用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就其部分病害防治如下:
一、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
(一)生理病害
在栽培中,由于不当的栽培管理技术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或遗传变异等原因,使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产生生理性障碍,致使产生异常,甚至死亡,这种现象都列入生理病害。
1、菌丝徒长
(1)发生原因
①管理原因 平菇栽培中,不注意通风,覆盖的塑料薄膜未掀开通风换气,二氧化碳积累太多;香菇培养料表面湿度过大;平菇培养料干燥等,这些不良的环境条件都适于菌丝的生长,不利于形成子实体,从而造成徒长。
②菌种原因 母种分离时,气生菌丝挑得过多,常使原种和栽培种产生结块现象,而出现菌丝徒长。
(2)防治方法
在菌丝生长后期,应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经常掀动塑料薄膜以增加透气,适当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培养料调配湿度应适当,防止过干或过湿;适当降低菇房内的温度,总之,在栽培中,应加强科学正确的管理,避免菌丝徒长发生的环境条件,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如果菌丝已经徒长,培养料表面出现菌束网或菌被,可用刀划破菌被或菌束网,喷一次重水,并进行大通风,降低温度,制造温差刺激,即可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2、畸形菇
食用菌在栽培中,常出现子实体形状不规则的现象,称为畸形菇,如平菇、香菇等。
(1)发生原因
造成畸形菇的原因很多,如机械损伤;菇房内的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菇床里的光照不足;温度偏高;病毒为害;因病用药不当,发生药害;或理化诱变剂的作用,以及遗传变异等原因,均可造成畸形菇的发生。
(2)防治方法
防治畸形菇发生的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加强菇房通风,给予适当的光照温度条件,合理使用农药,恰当使用诱变剂,选用优良的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