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褐腐病
(1)症状
褐腐病只危害子实体,不感染菌丝。发病初期菌褶和菌柄下部出现白色绵毛状菌丝,病情发展,病菇呈水泡状,严重时不能形成子实体。病菇后期流出褐色液体,散发出恶臭气味。
(2)发生及流行条件
病菌主要通过覆土带入菇房,靠孢子传播。病菌适于郁闭、潮湿的环境,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摄氏度。适宜的PH值为6.2,在10摄氏度以下极少发病,15摄氏度以上发病严重,在50-60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经1小时即会死亡,在菇房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湿度过大、培养料湿度过大的情况下易发生该病。
(3)防治方法
①消灭覆土中的病菌。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覆土,因此,进行覆土消毒可有效地防治该病。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用60-65摄氏度的热蒸汽处理1小时;用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覆土喷雾;将覆土置于空室内,按每立方米覆土加50毫升甲醛、25克高锰酸钾的比例熏蒸24小时,熏蒸时,保持室温15摄氏度。
②发病初期,应及时停止菇房喷水,加强通风,尽量降低菇房内的湿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同时降低室内温度15摄氏度以下,避免发病环境条件。
③发病严重时,应更换覆土,烧毁病菇,对病区和所有的工具用4%甲醛液消毒。
2、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干泡病、轮枝霉病。主要危害平菇、金针菇等。
(1)症状
主要侵害子实体,病菇盖上产生许多针头状褐色斑点,斑点扩大后,产生灰白色凹陷。幼嫩的子实体发病,常在一侧发病,使菇体呈洋葱状畸形,菇柄出现剥皮现象。后期发病,菇柄变粗,变褐色,表层剥裂,菌盖逐渐缩小,常有疣状附属物、菌盖干裂,歪斜畸形。营养菌丝不会染病,但子实体分化前,病菌可延菌丝索生长,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一般病菇不腐烂,不分泌褐色汁液,也无臭味。
(2)发生及流行条件
病菌适于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病菌的孢子主要通过溅水传播,也能通过菇蝇、螨类、操作工具、气流、覆土、培养料以及栽培者带入菇房进行传播。覆土和培养料过湿均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①培养料要进行高温发酵或堆制,以消灭病菌。覆土要消毒,方法同褐腐病。
②生产工具等均用4%甲醛液消毒。
③严格防止菇蝇和菌蛆的发生。
④避免覆土过湿,注意通风降低湿度。
⑤发病后要及时清除病菇,并在发病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500-8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