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市生化所在生产实践中试探总结出一项高产稳产的新技术-“黑木耳沙地倒袋刺膜出耳法”,采用该工艺栽培每100千克干料产干耳7-11千克。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制栽培种
配方(%):棉籽壳90,麸皮8,石膏粉1,白糖1,水120,pH7。
先将棉籽壳与麸皮混匀,再将糖、石膏粉溶于水,分次浇洒拌匀。用17×33×0.06厘米规格聚丙烯袋,每袋装湿料900克(折干料400克),松紧适度,袋口套颈圈加棉塞.常压灭菌,在100℃下保持10-14小时.无菌操纵接入沪耳1号,在遮光、室温22-25℃下培养,菌龄45天左右。
建棚整地
耳场选在空气畅通流畅、水源较近的旭日地。用竹木搭2米高的棚,棚要能透风、透雨、有散光,形成三阴七阳的小天气。摆袋前2-3天开沟作畦,畦宽1.2米,沟深40厘米,畦边留10厘米宽土埂,畦面铺5-6厘米厚黄沙。以沙作菌袋基质,具有清洁卫生,不板结,保墒性好,便于治理。用敌敌畏800倍液兑多菌灵500倍液喷洒床面及棚内外。
启齿定植
于9月上旬将发好菌的袋移至耳场用新薄膜垫好,边开出耳口,边摆袋。用0.2%高锰酸钾液擦拭袋表,用酒精消毒的刀片在袋周围及顶部(袋倒栽向上端)开14个“十”形口(长2.5厘米,深3~4毫米),边启齿边用刀片挑动薄膜以利出耳。摆袋时齐颈圈剪去袋口部门,畦面按20×20厘米打穴(深3-4厘米),将剪口朝下倒栽穴内,随即保潮。
出耳管理
1. 诱导出耳 采取见光和刺膜左右开弓的办法诱导出耳,从刺膜摆袋到现耳芽仅4-5天,经与未刺伤菌丝体的小区比较,现耳芽期可提前3-5天。
2.建造阳畦 9月下旬气温稍低,采用插竹弓盖薄膜法使菌袋调温保潮,弓顶距菌袋以40厘米左右为宜,一般晴天掀起薄膜,日喷水3-4次。
3.干湿治理 有经验的耳农常运用看天、看地、看耳片的“三看”方法进行湿度治理。用沙作畦床保潮性好,假如沙质干燥,只需用洒水壶淋水即可。耳片抗干旱能力较强,晴天日喷水3-4次即可保证湿度。
4.处理耳基 采耳后用刀片刮耳孔,不留残基。从刺膜启齿至采耳只需10~12天。当耳片充分长大并展开时,应及时采摘。
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1、时间:d(天)、h(小时)、min(分)、s(秒)。 2、长度:km(千米)、m(米)、cm(厘米)、mm(毫米)。 3、面积:m2(平方米)、667m2(亩)、hm2(公顷)。 4、体积:m3(立方米)、L(升)、ml(毫升)、μl(微升)。 5、质量:t(吨)、kg(公斤 千克)、g(克)、mg(毫克)、μg(微克)。 6、浓度:mg/L、mg/kg(ppm,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