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菌棒的制作
培养料配方 ①栗木屑78%、麸皮15%、玉米粉5%、石膏1%~2%、糖1%。②栗木屑70%、麸皮20%、生土8%、石膏1%、糖1%。③栗木屑45%~50%、棉籽皮35%~30%、麦麸10%~15%、生土8%、石膏和糖各1%。含水量55%~57%。
装袋 用折径15~17cm×长30cm、厚度0.05~0.06cm的聚丙烯袋或高密度聚乙烯袋,装料14~17cm,袋口套直径3cm高的套环,加棉塞,盖防水纸,用皮筋或小线扎紧,然后灭菌。
灭菌 常压灭菌,保持100℃,10~12h,或高压灭菌2h。
接种 采用优良品种,无菌操作接种。
培养菌丝 保温25~27℃,室内湿度70%以下,避光培养,日通风1~2次。15天后加散射光,加强通风,温度22~25℃,30天后菌丝长满袋底,表面形成菌皮,然后逐渐隆起,变成灰白色至深灰色,即为原基,可以进入出菇管理。
2 栽培管理
林地仿野生出菇 菌丝发满后,脱去塑料袋,将菌棒整齐地码放在事先做好的畦内,表面覆上1~2cm的土层,是室内袋式出菇产量的1倍以上。灰树花在北京地区栽培,最佳排菌下地期在4月中旬~5月上旬。
菌棒码放方法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干燥、不积水、近水源及排灌方便的栗树或其他树林。东西走向挖宽45~55cm、长2.5~3m、深25cm的畦,畦之间的距离为60~80cm。畦挖好后,灌一次大水。灌水后1~2天,土不粘脚时,先在沟底和沟帮撒一层石灰,将发好菌丝的菌袋全部剥去塑料袋,将菌棒横成排竖成行地码放在沟内,相邻菌棒要挨紧,排放在沟内的菌棒上表面齐平,每畦可码放4~5排菌棒。将菌棒与菌棒之间和菌棒与沟帮之间的空隙填上土,至菌棒以上1cm。往畦内放水,使土落实,有空隙或凹坑用湿润土拢平,保持表层土厚1~2cm。用薄膜将畦四周包严,以防畦边土脱落到蘑菇上而影响食用。在畦的北侧和坑中部立两道横杆,中部横杆距地面15cm,北侧横杆距地面30cm,在横杆上盖略厚的棚膜和草帘,呈南低北高倾斜状,太阳直射在草帘上,北侧棚膜直铺到地面上,并用土压紧,东西两侧留排气孔。畦内平铺一薄层直径1.5~2.5cm的光滑石砾。
出菇管理 覆土以后,经常揭膜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前20天不用浇水,当土壤较干燥时每天早、中、晚各喷水1次,水量以湿润地面为宜,并尽量往空间喷。灰树花原基发生后,喷水时应注意远离原基,避免将原基上的黄水珠冲掉。灰树花长大后可以在菇上喷水,促进菇体生长。
5月份以保温为主,晚上要盖严棚膜,并在日光充足时适当延长阳光直射畦面的时间。6~8月高温期应以降温为主,可以用喷水降温和增加草帘上的覆盖物来增加遮阳程度。5月中旬以后要将北侧薄膜卷起,叠放在草帘上,使北侧长期保持通风。菇蕾分化期少通风,多保湿。菇蕾生长期多通风,促蒸发。出菇期保留稀疏的散射光,避免强直射光。
3 采摘
灰树花应该采摘时的标志如果阳光充足,灰树花幼h颜色为灰黑色,长出菌盖以后,在菌盖的外沿有一轮白色的小白边,它是菌盖的生长点,随着菌盖的长大,作为生长点的白边颜色变暗,边缘稍向内卷曲,此时可采摘。如果光照不足,灰树花幼h颜色较白,生长点不明显,到菌盖较大时,要看菌盖背面是否出现多孔现象,如果恰好出现菌孔,此时可采摘。采摘采收灰树花时,将两手伸平,插入子实体底下,在根的两边稍用力,同时倾向一个方向,菌根即断。注意不要弄伤菌根。有的菌根可以长出几次灰树花。之后清理碎片及杂草等,过1~2天浇一次大水,照常保持出菇条件,过20~30天就可出下茬菇。
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1、时间:d(天)、h(小时)、min(分)、s(秒)。 2、长度:km(千米)、m(米)、cm(厘米)、mm(毫米)。 3、面积:m2(平方米)、667m2(亩)、hm2(公顷)。 4、体积:m3(立方米)、L(升)、ml(毫升)、μl(微升)。 5、质量:t(吨)、kg(公斤 千克)、g(克)、mg(毫克)、μg(微克)。 6、浓度:mg/L、mg/kg(ppm,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