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生产栽培室
日本的金针菇栽培采用塑料瓶栽工厂化、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整个过程是分室完成的。因而在瓶栽过程中,要求建造如下栽培室:培养基装瓶室、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菌丝培养室、搔菌室、催蕾室、抑制室、套纸筒生长室、分级包装室和废培养基清除室等。
灭菌室、菌丝培养室、催蕾室、抑制室、套纸筒生长室的要求如下:
1. 接种室 必须设置翅片冷却器,将培养基温度降到15-18℃,否则接种时温度高,极易发生细菌等杂菌。同时接种室要求处于无菌状态。
2. 菌丝培养室 需要冷暖设备,使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同时,由于菌丝的呼吸作用,室内易沉积二氧化碳,所以要安装带定时的换气阀或全热交换器,2-3h强制通风15min左右。
3. 催蕾室 要求室温保持在13-14℃,湿度保持在85%-95%。室中要设置不出风的翅片冷却器,同时设置自动加湿器。
4. 抑制室 为了使菇蕾培养成整齐、圆整而结实的金针菇产品,必须要有室温4-5℃左右的抑制室。同时,为了使子实体的水分蒸发,要安装由上往下吹风的冷却机组,安装换气阀或全热交换器。
5. 套纸筒生长室 为了使金针菇的菌柄伸延,子实体干燥发白,室温要求维持在6-8℃。同时在冷房内安装横向吹风的冷却机组。
瓶栽生产技术
瓶栽所需的菌种来自日本各研究所或菌蕈协会。昭和30年代(1955年)后半期栽培“信浓1号”菌株;40年代前半期从“信浓1号”中选出“初雪”栽培;到了40年代后半期又从“初雪”选出“中野”来栽培。50年代前半期(1971—1975年)栽培A2、A3菌株;60年代后栽培的是R2,K1,上小新2号等。这些品种都是从当时栽培的品种中通过反复筛选获得的。因为是从栽培的品种中选出的品种,因而具有更优良的特性,但也存在着一些较差的生产性状:菌丝生活力弱,容易变劣,对二氧化碳和害菌的抵抗力弱,容易发生变异。如从A2、A3来的品种,菌丝生活力比原来的A2A3生活力弱、菌丝不旺盛,瓶栽时菌丝长得稀稀拉拉。菌丝长得稀拉就是一种变劣现象。菌株变劣后,虽然菇蕾出得多、菌柄数目多,但子实体容易脱落、不会伸长,参差不齐。而且菌柄扭曲、互相挤压、容易发生畸型和心腐,也易形成水菇,缩短保鲜期。同时,菌丝稀拉、没有生活力的菌种,容易受细菌和丝状真菌的侵害,如枝葡萄胞霉引起的立枯病,致使菌柄在伸长中途停止伸长。自1955—1987年,日本工厂化生产的品种均为上述的黄色金针菇菌株,盖、柄白色,基部淡黄色。1987年日本各地栽培的金针菇几乎都是纯白色菌株,在外观上,子实体更白(似奶粉的白色),菌柄基部和上部一样白色,遇光或放置时间较长些均不会变色。现把目前日本白色金针菇的瓶栽生产工艺介绍如下:
1. 栽培容器 选用850ml、口径62-68mm的聚丙烯塑料瓶,瓶盖采用无棉盖体,既可以节省棉花、降低污染,又能加快菌丝生长速度。
2. 栽培材料 采用木屑和米糠为原料。
①、木屑:除含有大量树脂和单宁等有碍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物质的木屑外,均可使用。以柳杉木屑最适合(中文名柳杉,不是杉木),落叶松及扁柚等软质树种的木屑也可用。木屑主要起保湿和通气的作用。木屑颗粒粗细比例是:直径2-3mn的占20%,1-2mm的占40%,lmm以下占40%。粗木屑多,培养基容易干燥;木屑过细,通气性差。为了使木屑中的树脂和单宁等物质挥发,除去有害菌丝生长的物质和提高保水性能,应在室外缓坡水泥地上把木屑堆积3个月以上,一边堆积,一边洒水,任其日晒雨淋,使之腐熟,使用时要弃去底层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物质的木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