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肥菇又名双层环伞菇、大肥蘑菇,是生于草地上的一种高温型草生菌。近年来已驯化引种,与双孢蘑菇相比,具有更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适于粗放栽培。其较耐热、耐旱、耐水、耐二氧化碳,不产生菌被,不吐黄水,比双孢蘑菇提早上市1个月,具有产季的优越性。据报道国外每吨培养料可产鲜菇410~650kg,国内每吨培养料产鲜菇310~350kg。
大肥菇的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特征
大肥菇菌盖直径6~20cm,初半球形,后扁半球形,顶部平或略下凹,色白,后变暗黄色,无鳞片;菌内白色,厚实紧密,伤略变淡红色,幼时变色较慢;菌褶白色,后变为粉红色到黑褐色,稠密,窄,离生,不等长:菌柄短,中实,近圆柱形;菌环双层,白色,膜质,生于菌柄中部。孢子深褐色,广椭圆形至近球形,光滑。
2 生活条件
营养:大肥菇以麦秸、稻草、木屑等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作主要碳源,利用辅料麸皮或米糠中的蛋白质、氨基酸作氮源,同时也利用培养料中所含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
温度:大肥菇属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于实体在23~25℃仍有较高出菇率。
水分:培养料含水量以65%为适。床栽水分蒸发快,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65%~75%。原基分化及子实体生长阶段要保持在85%~95%。
空气:菌丝生长初期对氧气要求不高。随着菌丝生长,应加强通风,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原基形成及子实体生长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应加强通风换气,保证氧气充足供应,并排除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应注意遮光培养;原基分化及子实体生长需100~500Lx的散射光。
酸碱度(PH值):培养料略偏酸性对大肥菇生长有利,最适pH为5.5~6。覆土pH也以偏酸性为宜,以5.7~6最适。
栽培技术
具体栽培方式可以分为生料架床栽或发酵畦床栽二种,下面分别作介绍:
生产季节:母体制作时间一般在1月底至2月底,3月初进行原种制作,5月初至6月初制作栽培种。根据华北一带的气候条件,堆料时间安排在7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旬覆土。9月10日可采收第1批菇,9月20日左右采收第2批菇,10月上旬收第3批菇。10月10日以后,由于气温下降,出菇明显减少,在自然温度下,一般采收3批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