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苓的采集方法
野生猪苓呈不规则块状,药农们常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分为“猪屎苓”和“鸡屎苓”。猪屎苓的特点是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有椭圆形的像土豆,或长形的略扁而弯曲,或分枝样像生姜。它们集聚在一起生长,称之为一“窝”或一“坑”。每窝少者几千克,多者可达40kg以上。鸡屎苓块小,分布均匀,大小基本相等,每窝少者0.25kg以下,最多也不超过5kg。其共同特点是外表面呈黑褐色,似煤块样,但无煤样光泽。表面粗糙,有瘤状突起,凹凸不平,整体有皱缩,体坚而实,断面呈白色或黄白色。
野生猪苓生于茂密的森林地下,除了产生子实体的短暂时间之外,多数情况下没有地上部分作为标志,因而给野外采挖带来了一定困难。猪苓多在夏秋多雨季节产生子实体,产生率大约是10%-15%,这是发现猪苓的最佳时机。应选择阔叶林或混交林,在纯松林中没有猪苓分布,树种以椴树、桦树、枫树、栎树类、柞树、榛树类等为好。子实体即为猪苓蘑菇,特点是有较大的主干生成,而后反复分枝,上面长满了小蘑菇,表面雪白,高于地10-750px,3-5天后开始变色腐烂,逐渐由白色变为淡褐色至褐色,最后可干缩成为乌黑色。由于猪苓的子实体具有大而多分枝的特点,与其他菌种的蘑菇有明显的不同,即使干缩成乌黑色,有经验的药农也不难将之辨别出来。野生猪苓一般埋藏较浅者才生长出子实体,在子实体的下方只要除掉盖于表面的腐烂枝叶和浮土通常就可以看到猪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