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县地势海拔较低,夏季气温高,加上管理不科学,近年来反季香菇烂筒现象较为严重,为此,我们组织食用菌相关技术人员,在深入菇场现场鉴定的基础上,对反季香菇烂筒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菇农务必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加强防范。
一、烂筒的基本症状:
大面积烂筒常发生在菌筒出了1~2潮菇后,气温高,湿度大。症状主要有:
①菌筒外观完好,但手压下陷,掰开后断面可见圈状灰斑,有粉末状物,有的有腥臭味,菌丝已经死亡。
②菌筒局部早期出现白色粉末状物,中期发病部呈浅黑色,喷水后出现灰色湿斑,异常部位菌丝松散,后期逐渐扩大。
③也有感染黑斑病,该病蔓延速度较快,一旦侵染,则菇蕾根部变色停止生长,菇体萎缩变黄,严重的菇体附着黑色霉层,引起腐烂。
④菌筒菌皮松散,菌丝衰弱,豆腐渣状“由表及里”开始腐烂,该病蔓延速度较快,常引起整片散筒。
⑤腐烂部位有大量螨虫、线虫、跳虫和蛆等。
二、烂筒的主要原因:
1、连续使用老菇场。废菌筒清理不净,土壤层带病,畦面排水不畅形成积水,排场前畦面和覆土时消毒不严。
2、发菌管理不科学。培养室条件差,通风不良,下田前轻度烧袋等造成菌丝不健壮,抗病性差。
3、菇棚条件差。菇棚高度偏矮,棚顶遮荫不够,通风不良,棚内长期处于高湿状态。
4、菌筒转色差。转色不匀甚至没有转色就下田,菌筒缺少菌皮的保护,容易出“暴菇”而导致散筒。
5、菌筒缺氧。覆土方法不当,畦沟间长期灌水,浇水过多,菌筒间积水,造成菌筒通气不良和缺氧,致使菌丝生命力下降。
6、人工刺激过度。有的菇农盼菇心切,不根据菌筒本身生理成熟、气候情况,甚至在高温天气连续采取重度拍打,使菌丝严重受伤,病菌乘机而入导致烂筒。
7、病虫危害。因螨虫、线虫、跳虫、蛆等虫害的侵蚀和有害病菌的交叉感染,造成严重危害而烂筒。
8、菌筒反面出菇。没有及时清理菌筒底层的烂菇而诱发病虫引起烂筒。
9、间歇养菌不足。每出完一茬菇后,在菌丝尚未恢复的情况下,采用浸泡、拍打等方法连续强行刺激出菇,而导致菌筒松散、烂筒。
三、防治烂筒措施:
烂筒的防治一定要采取“预防为主,药防为辅,综合防治”的办法。香菇适宜中低温、通风透气的环境生长,而造成香菇烂筒的一般处于高温、高湿、厌氧的环境,因此预防烂筒特别要选择好适宜的栽培地域、改善生产栽培地的环境卫生和改进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
1、培养健壮菌丝。菌筒装袋要紧,含水量适中,pH5-6为宜。调节好培养室温湿度,保持暗光,适温发菌,适时刺孔翻堆疏散,加强通风换气,防止高温“烧菌”。
2、清理翻耕,严格消毒。为提高成品率,防止烂筒,增加效益,对已连续使用3年的菇场必须轮换。要提前做好清理、翻耕、消毒杀虫等工作,并洒施生石灰100-150kg/亩,进行杀菌和促进土壤通气。待排筒前半个月重新做畦,加铺一层中粗沙土,并用1%漂白粉或甲醛溶液喷施杀菌,用辛硫磷500倍溶液进行杀虫。必须等菌筒转色60%以后,才能选择好天气分批脱袋排场。
3、排场、覆土。经排场炼筒后,用过筛和消毒的透气性较好的沙土来覆土。
4、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菇场环境卫生和水源清洁。荫棚要高,棚顶遮荫要严,四周底部可适当稀疏,加强通风。一旦出现绿霉,可用一定压力的净水冲去斑点,待菌筒凉干后再用浓度稍高的“克霉灵”或“百菌清”溶液喷雾。菌筒无菇期应排灌结合,不可连续多日灌水,防止长期处于高湿环境。及时覆土,保持湿度,抑制底层出菇,有底层出菇的要及时清理干净。
5、适时催菇,科学管理。催菇拍打视气温高低灵活掌握,绝不能在高温下进行;拍打工具只能用橡胶鞋底,严禁用棍棒拍打,以免伤害菌丝体。当第一批香菇基本采收结束之后,放去畦沟水,并停止浇水,降低菇床的湿度,让菌筒菌丝透氧,恢复生长,积累养分,待采菇的痕迹(凹陷处)菌丝恢复后,再灌畦沟水,浇水刺激,促进下一批子实体形成。
6、剔除感病菌筒,杜绝感染机会。发生烂筒病害后,要将病害菌筒移出棚外,焚烧或埋土处理,防止传染。同时控温控湿,加强通风,适当调低空气湿度。发病田块洒生石灰消毒,健康菌筒喷“杀菌星”、“施保功”、“百菌清”等杀菌剂。“施保功”、“百菌清”对致烂真菌有效,“杀菌星”对致烂细菌有效。
7、加强虫害防治。菇农发现螨虫、线虫、跳虫、蛆等虫害时要及时使用“灭扫利”、“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等菊酯类药剂喷雾杀虫。
总之,为了有效防治地栽香菇烂筒,必须坚持“适宜季节、合理配方、严格消毒、健壮菌丝、科学管理”的原则,才能达到优质、高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