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又叫猴头菌,刺猬菌,花菜菌或山伏菌等,原是一种深藏于密林中的珍贵食用菌。子实体圆而厚,常悬于树干上,布满针状菌刺,形状极似猴子的头,故而得名。猴头菇肉嫩味香,鲜美可口,其色、味、香均属上乘。猴头菌作为一种大型真菌,素有“山珍”之称,它含有16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具有生长周期一般以9-11月生产为宜。
合理选材 科学配方
栽培猴头菇的原料极为广泛,如棉籽壳、木屑、玉米芯、豆秸、野草、酒糟等,适量加入麸皮、玉米粉等辅助原料,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后,猴头菇能良好生长。若在这些培养料中加入少量的磷、钾、镁等矿物质,生长会更好。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取材优势,选择经济配方:⑴木屑78%、米糠或麦麸 20%、白糖和石膏各1%。⑵棉籽壳90%、石膏和白糖各1%。⑶玉米芯或豆秸粉80%、麦麸18%和白糖各1%。上述配方任选一种,充分混合,使含水量达60%。PH值为4-6。注意:选用的材料要新鲜、无霉变、无虫蛀;拌料要均匀;装料要迅速,尽量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灭菌处理阶段。
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
根据猴头菌的生物学特性,其菌丝体生长适温为25℃左右,养菌时间为30-40天。子实体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6-20℃。栽培一次,可收3茬,约需2个月。
出菇管理
菌丝体长到一半以上时,就陆续出现子实体,此时应及时进行出菇管理。出菇期内,要着眼于创造适合于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条件,协调好温、湿、光、气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