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以北的菇区,菌袋垒墙是白灵菇长菇的载体,它包括菌袋和填土两方面。填土的目的是利用土壤中的有机物,同时起到调节温、湿度作用。低温时土壤能保温,气温高时会散热,是一种覆土栽培机理,也是现行白灵菇野外菇棚栽培的一种模式。要达到适时出菇、出好菇,根据鄂北广水市大面积生产实践经验,必须做到“五要”:①时间要准菌袋生理成熟后,一般要在12月上、中旬完成,以便转入催蕾;②叠墙要稳菌袋码垛6~7层,倾斜形,下大上小,以底宽120cm、上宽80cm、墙体长280cm为适;菌墙间相距60~80cm作业道;③割膜要适菌袋内向一端割膜的目的,是让菌丝体与填土相连,以割掉2/3为适;叠墙时2袋并列排放,袋间相距4~5cm;露外一端留1.5~2cm,不可割膜,起长菇护围作用;④填土要好砌墙以粘土为适,但菌袋间填土应以粘土加沙壤土,拌以1%石灰、复合肥0.5%配成营养土;分两部分使用,一部分加水配成泥状用于垒袋,一部分干拌,作填充袋间缝沟,然后浇水;⑤要打气孔菌墙顶部填土3cm后,用泥巴围成10cm左右深的蓄水位,每隔40~50cm打一个3cm宽、深直到离菌墙底部2~3袋位置为止,作为通气孔和灌水两用。
3.先天性营养缺陷
有4种表现:①配方中原辅料棉籽壳、麦麸陈年受潮霉变,养分降解;且在配方中含氮物质的麦麸用量偏少,菌丝生长前期无不良反应,到长菇期则不能满足要求;②培养基酸败;③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这些属于先天性营养不良,所以产出的菇盖薄、波边状,或不展盖、色偏黄不白的变异菇。
培养料是白灵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培养基,基质好坏对长菇多少、好坏关系密切。要多产优质菇,要求做到“四必须”:①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用前阳光曝晒杀菌;②配方必须合理这里介绍2组配方:棉籽壳87%、麦麸8%、玉米粉2%、石灰粉3%;以木屑为主的配方:阔叶树干木屑80%、麦麸15%、玉米粉3%、石灰粉2%。含水量60%左右,pH7~8.5。③添加剂必须控制配料中常用添加剂石膏粉或石灰粉,两者除可提供钙元素外,主要起调节pH的作用。石膏粉即硫酸钙,微酸性,用于缓冲碱性;石灰粉为轻质碳酸钙,为碱性,用于防止pH偏酸。白灵菇的培
养基所需pH为7~8.5,属偏碱。加上制袋在秋末,气温高,为防止培养基酸败,所以宜用石灰粉。按绿色食品要求,添加剂在配方中不得超过5%;④发酵必须掌握机理发酵是利用有益微生物自然催化分解培养基,从而改善基质的理化性状,增加有效养分,有利于菌丝吸收,促进培养料中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地转化为子实体,有利于提高产量。发酵时可添加发酵剂0.3%,发酵时间7天,翻堆3次后转入装袋、灭菌、冷却接种。
4.预产期把握不准
常因栽培者求菇心切,菌丝生理未成熟就进入人为催蕾,造成早产畸形。
白灵菇需“百日养菌,一朝现蕾”。为此,必须掌握菌丝体生理成熟“三标准”:①菌龄从接种日起累计养菌时间90天;②外表菌袋表层菌丝色泽浓白;③基质手感紧硬、略有弹性,拍打有“嘭”声,达到这个标准说明生理成熟,此时进棚摆袋垒墙最适。